东府十大怪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

东府渭南,是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历史上农耕发达,民风淳朴,是陕西关中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长期的生活习惯,东府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最具代表性的生活习惯被称之为“十大怪”,即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一边盖、姑娘不对外、有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难分开。

  面条像腰带:扯面也叫大面大面俗读biáng-biáng,现代汉语字典上注音为pǎn面,正宗的东府人所做的大面大面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大面大面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对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农村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东府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后,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扛麻袋,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累。

  锅盔像锅盖:渭南的二华华县、华阴一带,农村待客、走亲戚有烙锅盔的习惯。而且把用锅盔待客,是对尊贵客人敬重的表示,平时自己较少食用。

  烙锅盔,面要磨得很细很白,一般用二道细罗面制作。锅盔的好坏关键是两道工序:一是和面。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无法揉动,要借用木杠子来压揉;二是火工。一般是放在二尺以上的大锅里用慢火烤制,火最好是用麦秆微火加温。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变味。

  辣子是道菜:吃辣子,不光是湖南人、四川人的专利,陕西东府人把吃辣子当家常便饭,有的地方用青辣子包包子,吃时还灌红辣子水,就着生蒜吃。在待客吃席时,“油泼睁眼辣子”还是一道“有声有色”的驰名菜肴。难怪人都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陕西人怕不辣。”

  “油泼辣子”看着红彤彤、闻着香喷喷、吃着美滋滋,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农村人常说“油泼辣子大面大面面、油辣子夹蒸馍,吃着好扎咧”

  泡馍大碗卖:东府人讲究吃“水盆肉”。最有名的是蒲城花椒味出头的手撕水盆羊肉,大荔、澄城茴香味出头的水盆羊肉,韩城不调盐的“甜羊肉”。

  东府人吃羊肉讲究实惠,加上吃水盆羊肉主要是为了喝羊肉汤,卖水盆羊肉的都是用6至8两的大老碗盛汤泡馍。羊肉论份抓,羊汤尽饱渴。

  碗盆难分开:东府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口面的白瓷青花大碗和白水产的“福”定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东府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东府农村,这里的情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

  东府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房子一边盖:在渭北农村,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渭北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院子里,而且各家院里都有水窖,把雨水贮存起来,用作家畜饮用和洗衣等生活用水。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姑娘不对外:陕西东府土地平坦肥沃,属八百里秦川最开阔的地带,是历代王朝京畿之地。由于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开发较早,经济发达;长江流域开发较晚,经济发展缓慢。关中人认为自己生长生活的这片土地是风水宝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至死不离米粮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愿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肯远嫁他乡,有的甚至形成找婆家不出村,寻本村女婿才放心”的传统观念。

  有凳不坐蹲起来:由于陕西东府农业发达,农民长年累月在地里干庄稼活,而大部分农活都靠两腿站立着使,加之邻里乡亲们整天都各自在自家地里忙活,难得在一起相聚,只有在吃饭时才有空见面,因而形成自发的“老碗会”,出来吃饭也不便带着板凳,站着吃饭又不舒服,只有蹲起来才感觉两腿好受,这样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奇怪地说这里“有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这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自然习惯。

  唱戏吵架分不开:唱戏,指唱秦腔。是东府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秦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号吼,当地人称“挣破嗓”。特别是两个净角演员对唱,一人一句,大声对接,就像两个人在吵架一样,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台子要搭牢,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挣失蹋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跑了。”

  吼秦腔的好演员,唱起戏来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观众越听越过瘾,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好把式,听起来“解馋”、“过瘾”、“的太”。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