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峪孝歌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
东峪孝歌
<a href=/wiki/Shan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陕西</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峪孝歌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峪孝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的汉族民俗文化。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的“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悼念活动的不可忽视的礼仪形式。它体现了山区汉族劳动人民祭祀活动的特点。山区人民几乎逢亡人必唱“孝歌”,由此形成村、社为单位祭祀亡人的礼仪文化。

  孝歌又叫孝歌戏,起源于我国汉朝时期,一直流传在我陕西秦巴山区的偏僻山村,在华县高塘镇东峪行政村流传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据说东峪孝歌源于“庄子试妻”。传说庄子半人半仙,善于变化。庄子疑妻不贞,假死试探,其妻田氏真心护灵。又试妻,化一王孙前去祭奠,田氏心变,要嫁王孙,二人苟合。再试妻,王孙突病,要以人脑为药,田氏以斧劈棺,取庄子脑浆与王孙治病。庄子复活,痛责田氏,田羞愧自缢。庄子筑土为坟,鼓盆而歌,以叙夫妻往事,乃七昼夜。忽田氏托梦与庄子,言因庄子哭歌戚切,感动了阴府阎罗,特赦田氏之罪,令其还阳。庄子醒,果真田氏生还,此奇远近传闻。官府差人现场视察,田氏现身说法。来人如实回禀。此后,官人仿其歌,以悼亡者。不过不在圹野坟场鼓盆,而设灵堂唱歌敲锣击鼓。此创沿袭至今。故孝歌之源。

  东峪孝歌是汉族民间悼念活动的一种礼仪,唱孝歌,体现了孝男孝女对去世的亲人哀悼、孝敬、思念、继志之情。孝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根据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历史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迹编成唱词。起到“守灵”“悼念”“孝敬”“误乐”“育人”的目的。

  东峪孝歌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多样。在汉族民间,到处可见散存着的孝歌手抄文本。这些文本大都是反映汉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歌章,词句通俗上口,又有韵律可循,便于传唱。

  每逢村上死了人,人们组织“孝歌”艺人或“孝歌班子”,携带阴锣鼓,大钹,小钹,大锣四种打击乐器。在死者安葬前每天晚上通宵唱奏“孝歌”。丧事开始,请灵(十字路口等)时起唱“孝歌”的第一部分“开歌路”。接着歌师们(唱孝歌的艺人称“歌师”)让孝男孝女按辈分排行列前,歌师们列后,从死者的灵柩小头顺时针不断地绕行歌奏“孝歌戏”。内容有《二十四孝》《五更孝子》《五更头》《五更贤文》《丁香哭桃》《女贤良》《不贤良》《五更对子》《十张纸钱》《倒转莲》《铁算盘》《游十殿》《杨家将》《十子歌》《十姊妹》《八仙行孝》《小姑贤》《酒色财气》《姊妹学》《孝歌开场》《天地开张》、《摆香堂》《十差十请》《进歌场》《上路》《灵前劝君歌》等。黎明前(起尸安葬前)歌师们唱奏第三部分《还阳歌》,送亡人归西天入九泉。

  在演唱“孝歌”活动过程中,乐器在唱奏交叉、悼念仪式中有重要作用。东峪孝歌的专用乐器有小鼓、大小钹、大锣。小鼓即圆形扁体鼓,是一种双面皮打击乐器。木箱上、下面蒙皮或皮,用双木棰敲打。

  大、小钹是以响铜为料制成的圆形器具,中凸、边平。大钹直径约30cm,小钹直径为24cm左右,中凸部分中端小孔中穿红绸系带(以便手握系带击钹)。

  大锣直径为30—40cm,周边向背弯突2cm左右,用单木棰敲打锣中央。

  通过唱“孝歌”祭祀亡人,成为山区汉族民俗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东峪山区人民唱“孝歌”祭亡人的活动,传递着山区人民非常重要的孝敬哀悼之意。山区人民通过唱“孝歌”这一礼仪活动的形式,构建较为深厚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这种美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山区人民对不孝敬老人恶习礼教的修正,而且也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注,深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