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乡水槽寨瑶族(蓝靛)传统文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
瑶山乡水槽寨<a href=/wiki/YaoZ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瑶族</a>(蓝靛)传统文化
<a href=/wiki/YunN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云南</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山乡水槽寨瑶族(蓝靛)传统文化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槽寨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分上水槽寨和下水槽寨,共136户,673人。人均耕地面积2.15亩。人均收入539元。

  该村位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生态环境优越。下水槽瑶语称“吊坪”。瑶族1861年迁至瑶山,水槽寨应建于此时。村边有溪流,竹槽引水,甚便生活。主要从事农耕,亦兼采集、狩猎。民居以土墙红板瓦顶土木结构为主,土墙茅草顶亦占1/4。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建房习俗,包括建房选材、选址、选吉日平地基、上梁、贺新房等。

  瑶山乡水槽寨瑶族妇女服饰清秀整洁,美观朴素。服饰衣料大多为自纺自织的粗布,经蓝靛浸染成色,加工缝制而成。服饰主色调是蓝色,其他饰物为辅色,故称为蓝靛瑶。瑶族妇女擅长挑花刺绣,有独特审美观,将四色花线在服装的衣领、胸襟、袖口、肩垫、裤口、围裙等处镶绣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精美,风格独特。男子身着无领斜襟长袖衣,外罩无领短褂,下着宽腰大裆裤。年长者用黑布条包头或戴老式瓜皮帽。瑶族姑娘15岁左右要“顶板”换衣装,表示已经成人,可以进行社交活动。

  该村保存了浓厚的瑶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村里实行“寨老”制管理,由寨老等5人分工管理村寨事务和负责祭祀活动。水槽寨传统的村规民约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积极作用。瑶族人讲究礼仪,小孩成人需接受严格的“度戒”仪式,接受文化、礼仪及传统道德规范的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有正月初一“大年”(春节)、正月十五“家神节”,三月三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目莲节”、八月十五“新米节”、十月十六“盘王节”等。每年农历三月三时要染花米饭,用野生植物把米饭染成红、黄、蓝3色,拌在一起,代表红、黄龙、青龙,用于为祖坟“安龙”,祈求家道平安

  水槽村瑶族信奉的神灵包括人类始祖神:盘瓠、盘王、伏羲神农;自然神:雷王、谷魂、五雷;保护神:灶王、民官、本境、社皇、城隍、女娘、罗五娘、帝母、官、家先、花林、南曹、沙罗、黄推、程历、六神;祖师神:太清、玉清、上清、三元、明皇、祖爷、公王、四师、张天师等。凡经过度戒的瑶族男性,得到自己师傅传授的念经咒和法事程序训练后,均可以主持宗教活动仪式。传统宗教活动有度戒、打斋、扫寨、祭龙、祭祖、拜祭等。

  瑶族先民创造了汉字记瑶音的办法,无论传记经、宗教祭祀祭文均使用汉字记载,并以此创作歌谣、写信和记叙生活事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保存至今的有数十种汉字瑶音的“瑶文”书。宗教仪式所用的典籍多是清光绪年间的经书,非常珍贵。很多传说、神话故事世代口头相传,老人以读念形式唱读叙事长,向年轻人讲述瑶族的文化历史。一些瑶族礼仪也通过民歌来传唱。

  水槽寨民歌丰富多彩,有抒情歌、叙事歌、生活歌、习俗歌等。在婚礼上宾客们即兴创作的歌词为“闲歌”,男女用唱歌形式谈情说爱的歌叫“风流歌”。演唱形式有“喊唱”、平音唱、回转唱等。民歌歌词多采用七字句式,男、女集体对唱,唱词分“唱文”和“唱白”两种。传统曲目有创世歌《伏羲兄妹造人烟》、《密洛陀》、《发音套奶》、《女下台七子》等;祭祀歌有《盘王歌》、《流落歌》、《连州三庙歌》、《得符神唱》等;迁徙歌有《创世歌》、《立传歌》、《千家洞》、《交趾曲》、《漂洋过海》等;此外还有《十二月生产》、《四季歌》等节令歌。

  瑶族舞蹈属于宗教仪式舞,师、道两类结合,动作基本一致,以念神或宗教歌曲为节奏,配以锣、鼓、镲等打击乐,舞者手持“罗帛”(一条长带子)花带、长刀、铜铃等。

  瑶族度戒等仪式上所用的上清、玉清、太清、上元、中元、下元等神圣画像以及师公身上穿的道袍上所刺绣的图案花样,是瑶族人珍贵的传统美术品。

  文体活动内容多样,有打陀螺、打弹弓、踩高跷、荡秋千、磨秋等,均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