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白沙细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NaXiZ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纳西族</a>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纳西族自治县。

  据唐《蛮书》载,纳西族先民“俗好饮酒歌舞”。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究其历史渊源,一说“元氏遗音,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二说为创自于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之乐。说法各异,暂缺确考。据已故纳西族著名老艺人和锡典有据可考的传承谱谍,至少在200年前丽江已盛行此乐,所表现的是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

  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和“北曲”。赤足舞“跺蹉”、云雀舞“劳蹉”、弓矢舞“抗蹉”、白鹤舞“夸蹉”等在送葬时奏跳。“跺蹉”、“劳马蹉”、“抗蹉”、“夸蹉”均为纳西语,是舞蹈土生于民间的标记,从生离死别中还可佐证送魂路线等纳西史实。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等,演奏至少要有8人,并以合奏为主,同时也伴歌舞。乐器中的苏古笃、芦管与元朝宴乐之器“火不思”、“波伯”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沙细乐结合了元明遗音与纳西民间音乐,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形成的套曲,其构思独到,器乐兼歌并舞,意境深宽,曲调抒情,旋律委婉流畅。新中国成立后,白沙细乐受到各级文化学术部门及中外音乐专家学者的关注及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到丽江调查研究,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白沙细乐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目前,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已越来越少,丽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作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竭力保护和抢救这一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