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舞蹈“蹬窝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AChangZ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阿昌族</a>舞蹈“蹬窝罗”

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

  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总称为“窝罗舞”。舞蹈主要摸拟飞禽走兽的动作,如麻雀步、猛下山等。跳麻雀步表示希望得到好运,跳时唱的是“巴松昆”;跳猛虎下山步表示扶正压邪,大吉大利,跳时唱的是“窝罗歌”。

  最早的“窝罗舞”来源于阿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由老歌手领唱,大家随着唱跳,根据曲调的变化而改变动作。古老的窝罗舞由自由步、麻雀步、猛虎下山步3个部分组成。舞蹈场面造型是“太阳打伞”、“月亮戴帽”,大圆圈的舞蹈队型为“双行路”,在舞蹈中调整为“金龙转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昌族人民结合生产生活提取新的题材,将窝罗舞整理为窝罗、阿露、团结、射箭、耕织、丰收6个部分。舞蹈内容朴实,曲调欢快,表现了阿昌族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精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龙陵县舞蹈“蹬窝罗”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居住在保山市龙陵县河头乡蛮旦、下寨、大田坡、打黑4个寨子的阿昌族人,都要聚集在蛮旦寨脚的舞场上,举行“阿昌大祭”,跳“蹬窝罗”舞。“蹬”阿昌语为“跺”,“窝罗”有欢乐之意,可译为“跳欢乐”。龙陵阿昌族“蹬窝罗”的舞蹈动作没有固定传授人,唱词也是口授心记。

  “阿昌大祭”即“窝罗节”,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天神“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升天之日。届时,设立神坛,供奉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神像、象征人类出生的葫芦和射落假太阳的神弓。“暮陶”(巫师)首先赞颂天神的丰功伟绩,然后在请天神享用供品时,舞众在“烘干”(领舞者)的带领下,起舞“蹬窝罗”。

  “蹬窝罗”是《则勒扎》(“则勒”意为山歌,“扎”意为小嗓)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第一部分为“把套昆”(小嗓唱的“传承调”),第二部分为“把松昆”(大嗓唱的“美丽的袖子”),第三部分为“蹬窝罗”,现在第一、二部分在龙陵县已经失传。

  跳窝罗舞时,人们沿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舞,有的装扮成狮子、老虎、水子、鹭鸶等,模拟这些动物的各种动作跳舞。狮、虎表示剽悍、勇猛,水牛代表诚实、任劳任怨,猴子表示聪明、机灵、敏捷……蹬窝罗时先迈“狮虎步”,先蹉后跳再蹬,扭身转腰,动作潇洒奔放,古朴率真,刚有力。

  梁河县已将“窝罗节”定为民族节日。目前,“蹬窝罗”已经出现变异,如舞蹈中的伴奏乐器就由原来的七八种锐减到现在的两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