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狮灯
在解放前每年民间每逢正月破五开年,大邑县就扮有人扮和尚逗青狮,去至善家驱魔避邪。预示逢凶化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大邑狮灯,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流传,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余年了。分布于全县丘陵、坝区农村,以坝区更为流行,其中以银屏青家狮灯数第一,苏场熊家狮灯算第二。在这两家狮子的影响下,每逢元宵佳节,狮灯可说普及全县三十四个乡、二十多个场镇的广泛性群众自娱活动。
青家狮子是代代相传,已传六代。狮舞赛过邛崃、崇庆、新津、蒲江等“上五县”。解放后,只在-横行之日,一度中断。三中全会后,青家狮子又耍开了。青家狮子年年进城耍狮灯,群众见灯,蜂涌围观,无不喜爱。
狮灯由四人扮演。狮身彩皮下,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人穿黄色彩衣,头戴纸壳大头和尚,手持蚊帚扮和尚。一人反穿毛皮短衫,戴纸壳猴象面具,饰孙猴子。
道具:木棒一根、长竹竿一根、五条长板凳、五张方桌(多至七张、十二张)、方桌一张、晒席二床、斗筐一个、一张方桌、四条长板凳、麦草一捆、针一根、盆、碗各一个,活鱼一尾,长板凳一条、绳索一根、晒席一张,篾扇一把、红绸三、五尺,喜封一包、容一人能钻过的篾圈一个,篾圈周围绑上油纸,火柴一盒、容一人能钻过的篾圈一个,圈周围插上五寸尖刀,刀尖向圈心、草墩一个,大红蜡烛两只、石磨一付,篾斗筐一个,扁担一根,绳索一根、方桌一张,晒席一铺、红绸三尺、鞭炮一挂、竹竿一根、麻索一根、一条长街,竹壳锅盖一个,纸钱三叠,吹火筒一个,绳索一根,火柴一盒、方桌一张,一把椅子,一根树枝,纸剪小人七个,两架木梯、一个装满米的酒杯。
表演狮灯人数:一般需要十六人;如果换手五、六人,则需二十余人。即:灯头一人(负责联系)舞狮二人(狮头狮尾各一人),扮和尚、猴子各人,民间打击乐伴奏四人(敲打锣、钵、鼓、马锣各一人),提马灯二人(途中照明用)掌大红纱灯四人(耍灯时,放在四角以示表演范围)。
大邑狮灯,一般均在每年正月初五开灯至十五日收灯,(正月初五开灯是因为习俗正月破五为开年,十五为过完春节,过了十五再耍灯,就叫肇皮灯)在这舞灯期间,每家每户都有迎接狮灯舞灯的习惯。至今群众中还流传美言:“今年我家耍狮灯,人畜平发百事兴”,“狮灯请来我家耍,避邪驱魔除夜叉”。可见人们已把狮子视为吉祥的化身了。加之狮舞风格大方朴实,诙谐活泼,节奏鲜明,线条钢凝,动作细腻,它在民舞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民舞中一颗闪光的明珠,因而世代相传。
信息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