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在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它既是疍民闲时以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艺术形式。广州咸水歌至少有着600年的历史。至今发现的最早记载有疍家渔歌的是明初汪广洋《斗南楼诗二首》(斗南楼原址在广州府治后城上)中的“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
明清两代咸水歌非常兴盛,大量古籍及诗句都有提及。特别是在清代,疍家渔歌被赋予“咸水歌”这一称呼,并被普遍沿用。
清代以后,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及疍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咸水歌出现衰退现象。但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初,番禺区(今南沙区旧属番禺区)和作为疍家人路上居住点的海珠区咸水歌仍存兴盛之迹。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海珠区滨江街与番禺榄核、横沥等地在保持咸水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给咸水歌注入了时代元素,举行了相关的汇演和比赛。
广州咸水歌以广州方言演唱;歌词多为即兴性创造,多以口语、俗语等入歌,口语化色彩浓厚;主要是男女对唱水上爱情生活为主;歌词一般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与中山地区以长句为主不同,广州咸水歌以短句为主导;与中山地区多“咧”等衬词和“妹好啊咧”“弟好啊咧”等衬句不同,广州咸水歌句中多“哩”“啊”“呢”等衬字与“有情阿妹”“有情阿哥”“阿哥哩”“阿妹哩”等衬词;曲式结构上,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在词的曲调上,咸水歌的曲调多属六声徵调式;具体来说,又分“高堂调”“姑妹腔”“担伞调”“大缯歌”等调式。
作为疍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咸水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形式与消费文化逐渐多样化,再加之疍民上岸定居后,不愿回顾以往悲苦的水上生活,现今能唱咸水歌的人已非常少,且多为年高老者,咸水歌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