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苗风情之坐茶棚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6 属于: 民俗文化

“文革”前,锹里一带的苗族同胞,每个村寨都建有茶棚,俗称“花园”。是由女青年在寨边的空坪里,用四根木柱竖起来的一个面积约一平方丈左右,上盖木皮,周围夹木皮或木片的简陋房子,供男女青年唱歌娱乐、交朋结友、相亲相爱。

  每到“戊日”这一天,苗家照例不动土。本寨的青年后生相约一道,早早地去客寨的茶棚里唱歌,结交女友;姑娘们则邀伙结伴,在自己寨子的茶棚里接待客寨男青年的来访。这样,男女双方通过歌声传播友谊的种子,催发爱情的萌芽。

  苗家后生来到客寨的茶棚,一般先唱上几首清脆响亮的歌。姑娘们听到后,便结伴而来。双方如果是初次见面,首先互相介绍姓名,然后男女各坐一边,开始对歌,气氛渐渐融洽热烈。

  时近中午,姑娘们各自回家煮午饭,炒点酸菜,带上点米酒或包谷酒,拿来茶棚招待客人。饭后再唱一会儿歌,便开始结对子、交朋友。

  结为好朋友的后生或姑娘,如果适逢农忙季节,便约定在下个“戊日”再来此地会面唱歌;倘若农闲,可以提前重逢。

  结为好友之后,男方要给女方贺节拜节。首先是立夏节。这是苗家女子的节日,后生们一般每人备肉四斤,集体请歌师一到二人,一同去拜节。歌师的职责是临场为青年们提供歌词,一般是山寨的“秀才”、“文化人”,有的虽然没读书,但肚里有货。夜幕遮蔽苗岭的时候,后生们和歌师一道出发。当这一行人来到姑娘们的寨子边时,先由歌师口述歌词,后生们唱两首,向寨子里发出“联络信号”。这次会面不在茶棚,所以苗家姐妹得提前借上一间宽大的空房作唱歌场地,并且准备好油茶、酒和盐巴。姑娘们听到后生们发出的“联络信号”后,便和歌师一同出寨迎接男方到所借房内。双方入座,先喝油茶权当夜宵。而后由男方的歌师先唱四首;再就是女方的歌师面授机宜,姑娘们回敬四首。如此一唱一和,通宵达旦。当东方泛白的时候,对歌暂停。后生们把带来的肉拿出一半,办好酒菜,男女对饮,边喝边唱。酒毕,姑娘们又端出早饭来吃。饭后各自散去,剩下的那一半猪肉,则留给姑娘们拿回家吃。接着是五月端午节,后生们每人购买或亲手编织一只细篾竹篮,内盛青、红、蓝、绿、黄五色窄幅细布各一尺二寸,在农历五月的上半个月之内携到茶棚,送给女友。姑娘们则回赠粗布裤或者窄幅青汗巾一条,作为答谢。

  到农历七月十五,苗家后生每人买三到四包糖果糕点,带到茶棚送给姑娘,以酬谢半年来到此不断打扰之情。姑娘们不还礼。

  八月中秋,后生们还要买月饼两斤,白毛巾一条相送至姑娘的茶棚。

  最后是年礼,正月初三,后生们各人准备糖果半斤,宽幅青布或者蓝布数尺、或花布鞋一双,用一只新竹篮装好。送礼的时候,到得寨前,一路鸣放鞭炮,热热闹闹进入姑娘们所在村寨的茶棚,庆贺新年。姑娘们这一天要办点荤菜,连酒一起端到茶棚,招待后生们。女方在当天加赠青布或蓝布裤子一条。下午,酒尽各归。

  茶棚,是靖州苗族男女青年友谊的桥梁。在茶棚内相交的朋友,有的终成眷属,也有的只限于朋友关系,最终的结局如何,最决于男女双方的意趣、性格是否相投.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