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阳戏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张家界阳戏流行于大庸为中心的张家界地区。
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故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居于首要位子,尤以桑植、永定为主。
桑植阳戏
源于湘西北花鼓,以唱腔婉转悠扬、音乐气氛热烈见长。1935年,由永顺刘朗轩阳戏团来洪家关演出并传入。40年代中期,当地乡绅贺星楼、韦润吾、谷彩芹等,延聘永顺县石堤西阳戏艺人张雅吾为师,收徒22人,办起阳戏班,带徒授艺,走村串寨演出。谷志壮、刘芳豹、萧安来等,为该戏班艺人之佼佼者。桑植阳戏除在洪家关乡流传外,还有打鼓泉、汩湖等乡。
永定阳戏
亦深受本地人及省内外戏剧观众的欢迎。以考自明朝覃姓从鄂西施州迁入后,流行于境内茅岗土司和教子垭地区,形成禹溪、犀牛覃氏(土家族)一家班。民国初年已普及到澧水河谷一带,唱腔基调源于重庆“梁山调”,演唱内容和形式,具有“巴渝歌舞”的特色。
大庸阳戏
原称“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剧情俚俗,曲牌单调,仅一把大筒(胡琴)伴奏。后经杜从善、度松侠等几代艺人吸收汉戏打击乐器,融合花灯调子,民歌调子,及荆河戏的表演程式,脸谱化装、服装,已形成独具风采的土家族剧种。1958年7月16日,州政府批准为民间职业剧团。接着,对阳戏、丝弦、傩愿等民间戏曲、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收集整理,改进提高。新编古装戏《桃花装疯》,丝弦戏《秋江》,傩愿戏《观花》及创作新剧目《土高炉上红旗飘》等,分别获州、省奖励。
表演形式
阳戏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张家界阳戏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阳戏”之“阳”,—说大庸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傩堂戏经常与阳戏同台演出,二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
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有些行当直接取自辰河戏,音乐上采用了辰河戏的一些过场音乐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戏的剧目,引入了辰河戏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程式。
声腔
张家界阳戏的舞台方言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具备。
阳戏的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另有{1赶钓}{金钱调}{悦调}{潼关调}{小丑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七字调}等!男女不分腔,已形成“导板”“滚扳”“散扳”“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变化,其特点是“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
“金线吊葫芦”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的地方阳戏的关键所在,这是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与戏剧的最为独特的唱法!新奇古怪!极具音韵的穿透力,为中国戏剧之一绝!它的唱法必须用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全国各类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唱法是从土家人的民歌风味衍化而来!土家人山歌唱完,必须用小嗓打一声吆喝,这吆喝声吼得悠扬婉转,激越高亢,而且男女不分腔!阳戏三小(小生小丑小旦)的演唱正好借鉴和艺术化保存了这一特殊的技巧!
这种真假嗓的巧妙结合和运用!既体现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又展示了阳戏唱腔的风格独具,韵味无穷!土家男女老少在生产生活中都能哼唱几句!然而外地人却很难模仿,很难唱出这种独特的风韵!阳戏的唱腔构筑了特殊的地方韵味!
特征
张家界阳戏表演特征为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
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方的阳戏有着较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结合,前半句用本嗓,后半句高八度上去,大家叫它“金线吊葫芦”,难度挺大。
全国唯独张家界的阳戏是这样唱的。大庸阳戏中“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能“与黄梅戏媲美”。不过,演员们要唱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流派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