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春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6 属于: 民俗文化
串春珠
<a href=/wiki/HuN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湖南</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串春珠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走春潮、走线。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跳盘王活动中的“围档”、“串档”,是从远古乐神舞发展起来的乐人舞蹈,是瑶族长鼓舞的姊妹篇,后来逐步演变成瑶山村寨欢度春节时跳的一个集体舞蹈。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但最少12人以上。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要收获一箩谷子。春天就像珠宝一样值钱,抓住春天,串好“春珠”,秋天就会有个好的收成。

  串春珠流传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所在的湘江、水口、码市、贝江、未竹口、大圩、小圩、花江、务江、大锡等乡镇以及道县洪塘营瑶族乡等瑶族地区。2008年,串春珠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舞蹈形式

  串春珠开始之前要举行祭拜盘王仪式,俗称“开锣”。祭拜盘王后,由主法师带领鼓、锣等打击器乐手在厅堂内,围住四方桌跑2~4圈,此动作叫做“归”。然后带领队伍到室外空坪上表演,其余的人拿彩旗、红布条等物跟随碎步小跑。由于人数多少不限,表演时间也就可长可短。舞时鼓响锣鸣,持钹者领舞,击着大钹围绕舞场走圆圈,随舞者在后依次而行,走成一个大圆圈。这时,鼓点锣声转为咚咚叭,咚咚叭,领舞者引领大家慢步走之字形跳跃——“搓串珠绳”。搓呀搓,越搓越快,鼓点加急,大伙边跳边欢呼:“嗨!嗨!春珠,嗨!嗨!春珠。”待鼓声放慢时,舞步也由急转缓,轻松舒展。领舞者引着大家东南西北四方觅“春珠”。随着“口口口切,口口口哐”的打击乐声,手摆脚跳一步一步地觅“春珠”。每角走跳一圆圈为一珠,最后还原一大圈则为一大春珠。接着“哐咚哐、哐咚哐”的锣鼓声起,领舞者引着大家串“春珠”,形成一个圆圈后再从中间穿过,这就是串珠,串了小珠串大珠,串完一个又串一个。

  春珠串好后,将春珠一排排地摆开,舞蹈者分成两组,相互穿插。摆了春珠堆春珠,又分成多组,每组一圈,在场上堆起来。还有“抬春珠”、“晒春珠”等,其造型动作多种多样,有祭祀祖先的“拜盘王”;有祈求瑶胞东南西北大吉大利的“拜四方”;有再现瑶胞真实生活的“播种”、“插禾”;有模仿动物形象的“公啄米”、“公鸡摆尾”、“鲤上滩”;有反映瑶胞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落地开花”;有体现瑶胞热情好客的“穿五角梅花”;有体现瑶胞团结奋斗的“狩猎”、“凝结”;有体现瑶族丰收的喜悦心情的“团圆”等。舞蹈场面隆重、热烈,体现了瑶族人民渴望丰收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串春珠舞蹈道具主要有鼓、锣、钹、唢呐、笙、竹梆、笛、铜铃、朝牌、小鼓、小锣、大锣、碗锣、小钹、大钹、小钗、彩旗、红布条、树枝等敲得响、挥得动的道具。

  艺术特征

  1.动作古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搓串珠绳”、“觅春珠”、“串春珠”、“抬春珠”、“晒春珠”、“播种”、“插禾”、“公鸡啄米”“鲤鱼上滩”、“落地开花”等动作都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艺术结晶。

  2.民族特色鲜明,原生态价值高。有序的音乐,刚中带柔的舞蹈动作,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表演者们对盘王祖先的虔诚、敬仰之情,同时展示了朴实爽朗和坚忍不拔的瑶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3.器乐舞蹈相融,风格独特。舞随乐动,乐舞合一,有机融合。舞蹈中的跳、蹲、穿、转等动作随打击乐节奏的快慢、轻重变化而进行,艺术形象呼之欲出,使整个场面跌宕起伏、热烈隆重、多彩生辉。

  从历史学、民族学、瑶学、民族文化史等多种学科角度分析,江华瑶族原生态舞蹈《串春珠》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盘财益   盘财益·串春珠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盘财益,男,瑶族,1928年10月生,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田冲村人,江华瑶族原生态舞蹈《串春珠》第24代传人。自幼跟随师傅盘财佑学习瑶族民间舞蹈。特别精通原生态舞蹈《串春珠》技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都带领徒弟走村串寨,用舞蹈的方式跳吉祥、跳如意、跳五谷丰登等,以此来体现瑶族人民自尊、自爱、自强,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