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花鼓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

秭归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既是中国脐橙之乡,又是民间歌舞之乡。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就诞生在这里。秭归的柑桔闻名遐迩,秭归的文化源远流长,秭归的花鼓舞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茅坪建东花鼓就被宜昌地区列为“七鼓一曲”特色艺种,一九八八年由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编入《湖北省民间舞蹈集成》,一九八一年被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由此证明,秭归花鼓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珍藏价值,同时也为后人了解秭归民间艺术,弘扬秭归的屈原文化,创造秭归特色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秭归县文化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与我县文艺创作室联袂将具有浓郁秭归秭归特色的建东花鼓、地花鼓、跳花鼓、三闾花鼓子等整理编排成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广场舞蹈,其音乐悦耳动听,舞姿优美流畅,情绪热烈,赏心悦目,群众参与性极强,一听一看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从音乐到舞蹈都充分展示了秭归花鼓舞的独特魅力。

  秭归民间打花鼓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今仍流传民间。伟大爱国人屈原的家乡三闾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舞种“三闾花鼓子”,该舞由旦角、丑角两人表演,多人击乐。其表现形式别具一格:表演者手持折扇和红色手帕,身着亮丽的服饰和独具特色的精美头饰,旦交脚穿绣花鞋、,丑角脚穿麻布草鞋,边歌边舞,间插道白。每逢五月初五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时,他们就在屈原庙前举行花灯盛会,表演土色土香的花鼓子,自后每逢佳节,或遇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新居落成、老人祝寿时,均有百姓自发组织的花灯班子在城镇乡村、稻场、堂屋等地进行表演。

  新的《秭归花鼓舞》是由传统的花鼓子发展而来,主要以建东花鼓、三闾花鼓子、跳花鼓等为核心,以花鼓的“大锣腔”长唱腔为基调,以小锣腔、端阳腔、信阳腔等曲牌和锣鼓点子为主体音乐,以蹶子绕花步,一路顺风、丹凤朝阳灯步等花鼓的特色动作为主体舞蹈语汇,以潇洒大方、妙趣横生、脉脉含情、逗恋不舍、风趣诙谐的舞姿为舞蹈的基本内核,在表现形式上,右手持扇,左手握绢,双人对跳。情绪喜庆热烈、欢快。

  《秭归花鼓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倍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为了支持子规的工艺文化事业,弘扬秭归民族文化,使《秭归花鼓舞》推而广之,我们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县文化旅游局、县妇联连续举办了两届“国寿杯”花鼓舞比赛,有近30个队400余人参加,使《秭归花鼓舞》的推广有了实质性进展;2002年9月,196人的秭归花鼓舞表演队参加“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进展风采,成为开幕式的一大亮点。而今,“秭归花鼓舞”已经注册,但仍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坚强后盾,我们将继续努力,使之“秭归花鼓舞”走出峡江,走出宜昌,走向世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