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
老河口丝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河口丝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襄阳市的传统民乐。老河口丝弦与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

  老河口市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码头,既是商贾云集之地,又是各方艺术荟萃的场所,人称“小汉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

  据老河口丝弦的传人余家冰介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河口曾有一二十个丝弦班子。每到晚间及节假日在茶馆以及商行的庭院内,处处是吹拉弹唱的丝弦之声。但现在,它的现状堪忧,自演奏老河口丝弦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后,会演奏者寥寥无几。

  老河口丝弦与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当年,老河口的商行以及大户人家经常举办类似于今天沙般的聚会。在聚会上,演奏老河口丝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宾主分别坐好后,每人都要表演一段。轮到谁,谁便起立,拿起牙板,恭敬地向大家作揖,说完献丑后,丝弦响起,那人便唱上一段。

  新中国成立后,老河口市成立了“国乐研究社”,以演奏、研究国乐锣鼓(俗称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为主。后来,“国乐研究社”发展到72人。逢年过节、喜庆1时“国乐研究社”的队伍总是位列队首,龙凤大旗开道,场面十分壮观。

  后来,随着“文革”的开始,这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现在,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韵味典雅的老河口丝弦面临失传的危险。

  据介绍,在老河口现在除保留有著名的丝弦乐曲“三思”,即《思乡》《思春》《思情》外,还有《高山流水》《打雁》《赏秋》《小乔哭周》《闺中怨》《陈杏之落院》《陈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