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
越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诸葛亮吊孝》等。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后又加入板腔体,成为板腔体与曲牌体合一的独特剧种。其板式有慢板、流水、铜器调、赞子、导板、飞板、紧打慢唱、哭腔、吹腔、杂调等。越调曲牌有两百多个,多来自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分笛牌1牌两部分。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具有独特的风格,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字代音,以声传情,唱中有笑,笑中有唱,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越调声腔艺术丰富,有自己的行当特色和套路板式。演员用本嗓演唱,辅以假声,净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当高5度。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坠胡、笛子、二胡、唢呐、三弦、琵琶、闷子等,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小锣、堂鼓等。

  越调的脚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滋生出了申凤梅和毛爱莲为代表的一些著名表演流派。

  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和艺术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越调举步维艰,每况愈下,过去那种“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的喜人景象早已风光不再。现在河南全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调动各种力量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首要任务则是对老艺人的绝活儿进行抢救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