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
豫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豫剧音乐中有四大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种调门唱法,其唱腔不仅有多种地方唱调,如豫东调、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等,还容纳了词格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及曲词为长短句的多种曲牌,在表演和演唱方面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豫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等,武场乐器则包括板鼓、梆子、大锣、小锣等。

  “四生”、“四旦”、“四花脸”构成豫剧的脚色行当体制,“四生”为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为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为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近现代以来,豫剧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常香玉、王润枝、双枝、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一批名家,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将豫剧推向更高的境地。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