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盘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KaiFe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开封</a>盘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盘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盘鼓又称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传统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起源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

  讶鼓,有关史料中也记作“迓鼓”、“砑鼓”。其正确记法应为“迓鼓”。迓,“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传统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由于迓鼓中用的大扁鼓是用布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因此可以在行进中演奏,民间称之为“走街鼓”。迓鼓与其他传统民间鼓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流行迓鼓。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军士打扮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的开封盘鼓很接近,这种形式的鼓乐至今仍在磁县流行,名称就“迓鼓”。

  与民间舞蹈相结合

  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传统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着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讶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传统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传统民间舞蹈的统称。

  没落

  清代以后,随着新兴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秧歌”的盛行,迓鼓便逐渐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关于迓鼓的记载。但至到今天,北方的不少地方仍有迓鼓的遗存,不过各地的名称不同,如河北磁县一带的“迓鼓”,北京、廊房一带的“挎鼓”,山东淄博一带的“商家大鼓”等。北宋时期,迓鼓就已在开封流行,《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即有关于迓鼓的记载。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的形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到了明代,迓鼓就已成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人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曾描述了开封城内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明代以后,“迓鼓”一词在开封消失了,但无论是纯鼓乐形式的迓鼓,还是由迓鼓伴奏的民间舞蹈“舞讶鼓”(现今不妨称之为“讶鼓舞”),直到今天,仍在开封民间盛行而不衰,只不过今天被称作“开封盘鼓”,而“迓鼓舞”则已成为一种没有名称的传统民间舞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