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龙绣球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4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ShanD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东</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球灯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球灯”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长清赵营村,组有武术团,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漫长的400余年,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使“手龙绣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形式。

  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被誉为龙的传人,虔诚的人们常把龙拜为偶像,奉若神冥,于是就编排了以龙为主题的舞蹈--------“绣球灯”。建国前,“绣球灯”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民间自发的,自娱自乐,一般以地方绅士或以乡村族长出面组织,进行摊派。“绣球灯”活动在春节期间形成热潮,绣球灯是给群众拜年的一种形式,龙从门前过,要用鞭炮迎送,绣球灯在技艺上讲究的是二龙戏珠、螺师结顶等名目,近年来发展出更多的套路和技巧。解放前的“绣球灯”活动除娱乐形式外,往往同封建迷信活动相关联。解放后,主要在传统佳节和重要的庆祝场合表演。

  “绣球灯”基本内容:

  “绣球灯”以武术动作为主,与民间扮玩戏耍动作相结合,在表演时具有刚有力、热烈大气、粗狂豪放、铿锵有力、阵容庞大、气势磅礴、动作舒展优美、画面变化多端的特点。表演者的快步如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慢步以矫健快捷、坚实有力之功力使人赏心悦目。

  绣球灯的完善和日趋成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每一招一式都展现、凝结着民间艺人的心血,他们把动作编排的有血有肉,表演的淋漓尽致。最初表演阵型由十六人组成,后演变为四十四人;由1龙15珠,改为8龙88珠;表演行间的动作阵型有12个增加到24个。这24个场景分别是:1、“跳龙门”2、“龙珠显威”3、“瓦步”4、“大地开花”5、“卷帘子”6、“脱壳”7、“龙舟”8、“单桥”9、“龙过桥”10、“四门斗”11、“龙折身”12、“卧龙”、13、“龙珠飞舞”14、“半月桥”15、“对灯”16、“群龙腾飞”17、“群龙戏水”18、“麦浪翻滚”、19、“双桥”20、“群龙戏珠”、21、“群珠戏耍”22、“丰收圆囤”23、“龙盘柱”24、“龙摆尾”。

  龙珠动作:要求操作人双手执一珠(绣球)。

  1、弓步抖珠:要求前弓步站立,双臂曲至胸前,双手抖动龙珠;

  2、虚步托珠:右脚外跨一步,双手由胸前举起,然后左右分开,掌心向上托珠;

  3、瓦步晃珠:左脚前跨一步,同时右脚前掌蹬地后抬,上身前倾,左臂向前晃珠,右臂后抬晃珠;

  4、瓦步托珠:以上动作作瓦步式,同时右臂曲至胸前,手心向上托珠。

  造型说明

  跳龙门: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虔诚的人们将龙奉若神冥。跳龙门是吉祥的象征,此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飒爽英姿,龙腾跃,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豪迈气概,同时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瓦步:要求步伐矫健,铿锵有力,粗犷豪放,大有一往无前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之势。

  大地开花:以龙珠闪烁的动感形式表现了华夏儿女战天斗地,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龙舟:以手龙作船头,以龙珠作船身,表演者目光前视,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作摇橹状,似赛龙舟,表现人们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

  群珠戏耍:表演者平躺于地,面向上,似玩童摇动龙珠,大地闪闪有光,如群星灿烂。表现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龙盘柱:是整个“绣球灯”的高峰,表演者群情激昂,各展雄姿,龙盘高柱,喷云吐雾,把整个“绣球灯”推向热潮,表现了华夏人民历经风雨,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凌云壮志。

  “绣球灯”相关器具及制品等

  “绣球灯”角色依道具命名共分为两类:

  1、角色

  手龙:手龙表演者手持两条绣球灯舞动;

  绣球灯:灯分头灯、二灯、三灯……末灯。头灯是绣球灯队伍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全队要靠头灯来引导作出各种动作和场景造型,其余各灯配合行动。

  服饰分为三种:舞手龙者着白色裤褂镶金黄色边,头戴武生帽,脚踏快靴或圆口布鞋。

  舞头灯者:黄裤褂镶金边。

  其余各灯:红色裤褂镶金边装饰。

  2、道具

  手龙:长约80厘米,造型古朴,其结构是用竹篾编制成龙身和龙头龙尾,用木板固定,用木销作脊背,串成一体,头、尾、身外表均用纸糊或裹彩绸,然后画出龙头和龙尾。舞龙者双手各执一龙,举着跑,舞动时或扭摆,或奔腾,或盘旋。然后画出龙头和龙尾。龙有手柄,手柄固定在骨架上。龙体内有喷焰火装置,由表演者手中控制按钮。

  灯:由竹条扎制外裹红色彩绸,彩绸镶金边,灯体分内外两层,外球直径50厘米;内球直径40厘米,内置灯光,传统灯多为蜡烛,现改为手电灯泡,内球有转动装置,晚间通体透亮,在夜幕下十分壮观。

  乐器:大小鼓各一、锣、镲、钹、小锣、小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