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信息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 目录
- 1、 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概述
- 2、 宏观信息经济理论与测度
- 3、 第四产业与信息市场
- 4、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 5、 相关条目链接
宏观信息经济学(macro Information Economics)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系统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概述
......
宏观信息经济学又称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是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系统角度,探讨信息经济发展的测度、道路、方向及策略等问题。其主要研究国家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信息经济的研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因此,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形成宏观信息经济理论与测度、第四产业与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以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个主要研究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理论与测度
宏观信息经济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阐述:
首先,从相对静态观点来看,经济过程由两大领域组成,一是包含物质和能源的转换领域,一是包含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信息转换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交错,密不可分。物质和能源生产必须有相应的知识、计划、调节与控制的信息,而信息的生产、处理与传播又离不开物质和能源。在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的一方如何为对方做出贡献及做出多少贡献,正是信息经济研究的课题。
信息经济,就是以信息商品及其服务为基础或基本形式的经济,这是一个与物质经济相区别的概念。马克卢普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将信息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规定为生产信息商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如厂商或研究机构、个人或家庭等,其目的是将这些个人或组织重新划分为教育、研究发展、通讯、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五个部分,从而限制信息经济的范围。然而,在波拉特看来,信息活动或信息市场才是信息经济的基本单位,其目的是将信息活动创造的价值纳人国民经济统计范畴来测度信息经济规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信息经济看作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经济形式,其目的是降低产品能源消耗,这种由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转变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过程。在这里,信息经济已不再是一种猜测理论,而是在向人们说明如何适应已经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现实经济活动。
其次,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析,迄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是在1880年前后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石油、内燃机、发电机以及电力的配置使社会变成一个复杂的工业化社会;再就是开始于本世纪so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属于物质(大众)经济,因而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仍然属于在同一形式下的经济转变。与第一次转变相区别,工业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却是由旧的经济形式向新的经济形式的转变,因此,这种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比第一次转变深远得多。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经济或物质经济与信息经济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发生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变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在较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信息经济能否取代大众经济,而取决于大众经济在向信息经济转变过程中二者能否有机地溶为一体。
随着物质经济逐渐过渡到信息经济,信息部门的发展将受到怎样的制约并有什么后果呢?法国经济学家琼·沃格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基于帕金森定律和热力学中引出的定律提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信息部门增长比整个经济快一倍;第二,当信息部门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50%,这种增长就趋向于达到“经济成熟”的最高界限,物质生产将会出现倒退。然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在90年代得到重新发展的事实,使人们对沃格观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宏观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最早由马克卢普确立,后经波拉特和鲁宾等人充分发展。马克卢普认为,国家生产部门中知识及其分配活动的测度,可以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五个类别来进行。波拉特则认为,应该依据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否进人市场交易为标准,将国家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如信息设备生产部门和专业性信息服务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如政府机构或企业内为政府或企业内部服务的信息部门),以此分别测度这两个信息部门产值,从而计算出国家信息部门总产值。在测度方法上,马克卢普和波拉特也不相同,马克卢普采用最终需求法测度信息部门产值,波拉特则采用增值法测度信息部门规模。从总体上看,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但目前许多测度模式都采用增值法计算信息经济规模。
将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测算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是波拉特对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他创立的信息经济测度模式被称为波拉特范式。按照波拉特范式,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根据两项指标测度信息经济规模:一是信息部门或信息产业产值在国民(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是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波拉特范式的最大缺陷是对统计数据有严格要求,而当前许多国家实行的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一般难以满足这种要求。这样,数据来源不同,应用波拉特范式测度的结果也就有所差异。尽管如此,波拉特范式仍然是目前较为准确地考察国家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模式。
第四产业与信息市场
第四产业及市场的形成,信息市场功能与特征,信息产业及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等问题,构成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第二部分内容。80年代后,以电子通信产业及服务为核心的狭义信息产业(市场)概念,渗透到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形式中。目前某些研究者使用的信息市场概念,已不再是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人创立的广泛意义的信息市场概念。这样,研究文献中的信息产业(市场)概念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信息产业(市场)主要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处理产业(市场),广义信息产业(市场)不仅包括狭义范畴,而且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产业(市场)。
费希尔-克拉克产业分类法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这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产业分类体系。然而,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却认为,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理论结果,信息产业应当作为社会经济过程的一种独立产业而存在,也即所有国民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纳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产业概念之下。这种观念最早出自波拉特,随后得到宏观信息经济学者的普遍赞成。但是,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部门或经济活动,西方学者之间却存在较大分歧。
一种常见观点认为:第四产业是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与信息设施及服务相关的活动识别出来而形成的产业群,它主要由四大部门组成。(1)信息生产产业,即主要直接生产可消费信息。(2)信息处理产业,该产业主要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经济与治理决策依据,不涉及信息生产。(3)信息分配产业,即从事信息传播与分配活动的社会部门。(4)信息基础设施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的生产、安装、操作及维修等社会部门。在此信息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四种信息职业:(1)信息生产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市场研究与协调人员,信息收集者,咨询服务人员,艺术家和程序设计员等。(2)信息处理者,包括政府职员,行政治理人员,业务治理人员,商人,办事员及领导者等。(3)信息分配者,包括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4)信息基础设施职业,包括信息机器操作人员如邮电通讯人员、打字员、信息交流员和数据加工人员以及专职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保证信息畅通的安装、维修人员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业及信息职业人员的社会活动,构成宏观信息市场。与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相对应,宏观信息市场也由一级和二级信息市场构成。在一级信息市场中,信息技术及信息的传递技术都由企而形成。二级信息市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市场,因为其信息产品不在公共市场上交换,也不形成市场价格。但是,二级信息市场既发挥社会集团内部信息交流市场的功能,形成信息贸易内部化,同时,也起到支持一级信息市场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一级信息市场还是二级信息市场,其最终产品是知识。它们都具备符号性经验交流,学习乃至再学习,改变熟悉乃至确认某项知识,降低不确定性,扩大选择范围,实施合理选择,评价各种决策,控制经济过程,传递经济知识等14项功能。根据这些功能,宏观信息市场具备以下特征:所有权外在性,公共商品外在性,消费过程无损耗性,收人与财富再分配效应,生产与交换不确定性,技术外在特征,政府创造市场的能力和度量的局限等。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从信息生产率业来组织,其交换价格按照确立的时间地点和发展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系统可以分信息和生产两个子系统。为简化模型,假定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在生产子系统内生产;信息子系统所生产的只是经济数据(知识)的搜集、传递、加工、储存、检索,以及分析、命令或其它指示的联络与沟通、决策实施的评价中必要的反馈。假如市场参加者不断增加,职业类别将会增加,或者技术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或者经济系统生产的产品及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于是,信息过程变得更加集约化。据此,通过对信息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各自的投人效用与经济系统的实际产出效用的比较,能够得出信息生产效用,即信息的生产率可由实际产出对信息投人要素的比率而获得。根据该原理,研究认为,美国经济中的信息生产率除1929-1934年呈上升趋势外,1934-1974年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随着社会活动的扩大,为获得1美元的产出,生产者需要耗费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活动支出;信息环境“质”的改善与信息成本的上升似乎同步进行。运用乘数方法对其他国家信息生产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将信息要素纳人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宏观信息经济学获得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罗伯特·索洛在50年代创立的生产函数理论,试图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投人的资本和劳力数量。但是,过去2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减。针对这种现象,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识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知识(教育)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资那样对知识及传播知识的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由于知识投资长期效用的干预,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而知识生产与传播获得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国家的增长率,这个结论正是传统理论所否定的。
目前,妨碍不发达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因素不是缺乏有形资本,而是缺乏人力资本;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在于资本与设备,而在于知识与信息。发展中国家正在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的双重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