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
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后出师表>。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昌姓宗祠通用对联】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后出师表>。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昌姓宗祠通用对联】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昌的相关词语
- 昌族
- 昌晖
- 昌大
- 昌导
- 昌教
- 昌歜
- 昌言无忌
- 昌都县
- 昌博
- 昌华
- 昌昌
- 昌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