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1)
本品由藿香9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60g,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甘草75g组成。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化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和芳香化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苦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兼能化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本品味苦,为黄灰色粉末,散剂。每包装10g。内服,1次1包,1日2次,姜、枣煎汤送服。忌生冷,油腻。密闭,防潮。 各家论述 ①吴仪络《成方切用》:“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皮行水荡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②罗美《删补名医方论》:“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里在,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芳香利气之品以正里。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气;茯、半、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培养中气者也。……名曰正气,谓能正不正之气也。” ③张秉成《成方便读》:“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健中者,既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平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果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 临床报道 ①治伤风感冒,若见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腹痛泄泻者,属于湿滞脾胃,宜用藿香正气散[1]。 ②治小儿腹泻病,采用藿香正气散治疗小儿腹泻131例,其中治愈者96例(73%),减轻者18例(14%),无效者7例(13%),有效率为87%。平均治愈天数为3日,指出该方有镇吐,止泻,发汗等作用,适于急性胃肠炎或胃肠型感冒而呕吐、腹泻、头痛、畏寒、轻度发热等症者[2]。 药理作用 ①对家兔离体小肠段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藿香正气丸液(1)对13只家兔47段离体小肠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低浓度(Ⅰ)对小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高浓度则完全表现为抑制。此外,还观察到(Ⅰ)有拮抗乙酰胆硷作用[3]。 ②解痉,镇痛和抗菌作用:藿香正气水(1)对离体豚鼠十二指肠的自动收缩及由组胺乙酰胆硷,氯化钡所引起的回肠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拮抗组胺、乙酰胆硷的作用,呈量效关系,抑制率随(Ⅰ)浓度增高而加大,对垂体后叶引起的小鼠子宫收缩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在体胃肠道输送机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硷所致的豚鼠胆囊收缩,对组胺、乙酰胆硷引起的膀胱平滑肌收缩均不能抑制,采用醋酸刺激法,结果表明有镇痛作用,采用平皿内药液稀释法,表明对藤黄八叠球菌等八种球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对藤黄八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为(Ⅰ)用于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提供了药理学依据[4]。 ③对平滑肌作用的实验观察:应用藿香正气丸。(水)(Ⅰ)对平滑肌及在体肠管的作用,结果发现对兔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水杨酸毒扁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对水杨酸毒扁豆硷和氯化钡所引起的狗及家兔在体肠管的痉挛有抑制作用,实验还证明妥拉唑啉不能对抗Ⅰ对肠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说明(1)不是通过兴奋α受体起作用的[5]。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 1958;(3)∶166 [2] 新中医药 1957;8(9)∶12 [3] 新中医 1987;19(2)∶52 [4] 中草药 1984;15(12)∶15 [5] 中成药研究 1984;(5)∶18
中药大全的其它文章:
- 鼺鼠
- 鬣羚骨
- 蠵龟筒
- 蠵龟血
- 蠵龟胆
- 蠵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