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丸
本品主要由麝香、冰片、熊胆、蟾酥、朱砂组成。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效。适用于小儿惊风,发热抽搐,痈疽疮疡。方中麝香开窍辟秽,通络散瘀;冰片通窍,散热;熊胆、朱砂清热解毒,安神定惊;蟾酥解毒强心。每瓶装100粒。服用遵医嘱。
【方源】:
《外台》卷三引《范汪方》。
【组成】:
麝香一分 附子二分(炮) 雄黄丹砂 干姜各二分
【用法】:
上药各为末,复更合治之,炼蜜和为丸,如小豆大。饮下一丸,老少半之。当下细虫如布丝缕大,或长四五寸,黑头锐尾。
【主治】:
天行热毒,下痢赤白,久下脓血;及下部毒气。
【宜忌】:
忌猪肉生血等。
【备考】:
《伤寒总病论》:此方本无巴豆,是古方脱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试之甚验。
【方源】:
《医心方》卷十引《录验方》。
【组成】:
光明沙 麝香 丁香 曾青(一名空青)各一两 大黄七分 黄芩三分 朴消二两 葶苈子六分 甘草一两 巴豆六分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怯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一丸。
【主治】:
八痞,由忧恚气积或堕坠内损所致。腹内气结腹满,时时壮热。
【方源】:
《元和纪用经》。
【异名】:
圣丸、消疳麝香丸(《医方类聚》卷二五四引《简易方》)。
【组成】:
麝香 芦荟 胡黄连末各等分(一方胡黄连四分,余二物各二分)
【用法】:
上研匀,滴水为丸,如黄米大。一岁三丸,三岁五丸至七丸,人参汤送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疳瘦,面黄,发穗骨立,减食肌热,惊痫疳虫;及疳痢温疟,颠痫惊风,五疳三虫,蛔虫作疾,形神枯瘁,久痢不住。
【方源】:
《圣惠》卷七。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阿魏半两(面裹煨,面熟为度) 干蝎三分(微炒) 桃仁五十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热酒送下二十丸,不拘时候。
【主治】: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频发不止。
【方源】:
《圣惠》卷十三。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猪苓一分(去黑皮) 川芒消一两 柴胡半两(去苗) 芫花一分(醋拌炒干)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半两
【用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温水送下。良久必利,未利再服。
【主治】:
坏伤寒。心下结硬,腹满气急,大便不利,体变如桃枝色,热结在内者。
【方源】:
《圣惠》卷二十二。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龙脑一分一(细研) 牛黄半两(细研) 雄黄三分(细研) 犀角屑三分 桂心三分 羌活三分 腻粉一分 白花蛇二两半(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 白附子半两(炮裂) 独活三分 晚蚕蛾三分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蔓荆子半两 防风三分(去芦头) 白僵蚕半两(微炒) 干蝎半两 天麻一两半 芎三分 白蒺藜半两(微炒,去刺) 半夏三分(汤浸七遍,去滑) 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 乳香半两 羚羊角屑半两 麻黄三分(去根节)
【用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急风。口眼斜,四肢抽掣。
【方源】:
《圣惠》卷二十二。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雄黄一分(细研) 朱砂一分(细研) 地龙三分(微炒) 白附子 芫花 斑蝥 狼毒
【用法】:
上为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白虎风。不计日月远近,夜加疼痛,走转不定,不可忍者。
【方源】:
《圣惠》卷三十四。
【组成】:
麝香半钱(细研) 胡椒一分 甘松香一分 雄黄半分(细研)
【用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以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安在患处咬之。
【主治】:
牙齿疼痛。
【方源】:
《圣惠》卷三十四。
【组成】:
麝香大豆许 巴豆一粒 细辛末半两(钱)
【用法】:
上为细末,以枣瓤为丸,如粟米大。以新绵裹一丸,于痛处咬之。有涎即吐却。有蚛孔即纳一丸,立止。
【主治】:
牙疼。
【方源】:
《圣惠》卷三十六。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入) 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 川升麻三分 黄芩三分 浮萍草三分 零陵香三分 甘草三分(生用) 寒水石三分 黄连三分(去须)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取一丸,绵裹含化,咽津。
【主治】:
口舌生疮赤烂。
【方源】:
《圣惠》卷四十二。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牛膝一两(去苗) 犀角屑半两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橘皮汤送下。每日三四次。
【主治】:
胸痹壅闷。
【方源】:
《圣惠》卷四十三。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槟榔一两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肉豆蔻一两(去皮) 吴茱萸一两 木香一两
【用法】:
上件药,先将茱萸以米醋煮一二十沸,后掘一地坑子,可安得茱萸,先以炭火半秤烧坑子令通赤,以米醋半盏及茱萸入在炕内,用瓷碗盖之,四面以灰拥定,勿令泄气,候冷取出,与前药一处捣罗为末,入麝香和匀,用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积冷气攻心腹痛,四肢多冷,面色青黄,不欲饮食。
【方源】:
《圣惠》卷四十九。
【组成】:
麝香一两(细研) 蓬莪术二两 萆薢二两(锉) 芫花二两(醋拌,炒令黄) 神曲二两(炒令微黄) 大麦蘖一两(炒令微黄) 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出) 京三棱三两(微煨,锉)
【用法】:
上为末,入麝香研令匀,用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主治】:
久积癥癖气不愈,或于胁肋作块,形大如杯;或如鸡子,透皮肤;或时疼痛,坚硬如石。
【方源】:
《圣惠》卷四十九。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硼砂半两(细研)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神曲一两(微炒) 巴豆三十枚(生用,去皮心) 寒食白面一两(生用)
【用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用易州墨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如是十年至十五年食癥,即先嚼干柿半枚,裹药一丸同咽之。如寻常食癥,即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
【主治】:
积年食癥。
【方源】:
《圣惠》卷四十九。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木香半两 槟榔半两 五灵脂半两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巴豆半两(去皮心) 硫黄一两
【用法】:
上药先以生绢袋盛硫黄、巴豆,同纳汤中煮,悬袋于铛上,勿令着底,可半日久,去硫黄,取巴豆,晒干,与木香四味捣罗为末,次入麝香同研令匀,用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以橘皮汤送下。
【功用】:
化气消食。
【主治】:
心腹气痛。
【方源】: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八。
【组成】:
麝香一分 金箔三十片 黄丹一分(炒令紫色) 朱砂一两 砒霜一分
【用法】:
上为细末,用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男左女右中指节上,用绯帛裹系一丸,发前以冷醋汤送下一丸。
【主治】:
心疟。
【宜忌】:
忌食热物。
【方源】:
《圣惠》卷五十二。
【组成】:
麝香三两(分)(细研) 朱砂三分(细研) 砒霜半两(细研) 恒山半两(锉) 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虎头骨半两(涂酥,炙微黄) 甘草半两(生用) 川大黄半两(生用)
【用法】:
上为末,研入前三味令匀。五月五日,以粽子为丸,如梧桐子大。临欲发时,以温酒送下三丸。得吐泻为度。
【主治】:
鬼疟。发动无时节,寒热不定。
【方源】:
《圣惠》卷五十七。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犀角屑一两 雄黄半两(细研) 甘遂一两(煨令黄色) 巴豆半两(去皮心,研压去油) 朱砂半两(细研)
【用法】:
上为末,入巴豆及研了药,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主治】:
九虫。
【方源】:
《圣惠》卷五十九。
【组成】:
麝香一分 绿豆一分 朱砂半分 巴豆一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用)
【用法】:
上为细末,以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空心以冷粥饮送下。
【主治】:
赤白痢,服诸药不效。
【宜忌】:
当日忌食热物。
【方源】:
《圣惠》卷五十九。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
【用法】:
上为末。煮枣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久患冷痢及休息气痢,脾胃冷极,大肠滑泄,下肠垢不绝。
【方源】:
《圣惠》卷六十。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蜗牛子二两(炙令微黄) 灶突墨二两 道人头二两 汉椒二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主治】:
痔瘘。疮肿疼痛,脓血不止。
【方源】:
《圣惠》卷六十。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干姜一两(炮裂,锉) 蠹虫粪一两 葵茎半两 白矾二两(烧令汁尽) 虾蟆一枚(涂酥炙令黄焦)
【用法】:
上为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艾汤送下。
【主治】:
疳时久,下部生疮。
【方源】:
《圣惠》卷七十一。
【组成】:
麝香半两(研入) 木香三分 当归三分(锉,微炒)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香墨三分 防葵半两 硇砂三分(不夹石者,细研) 朱砂半两(细研) 巴豆半两(去皮心,纸裹压去油,研入) 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用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以橘皮汤送下。以利下恶滞物为度。
【主治】:
妇人积聚气,心腹疼痛,面色萎黄,不能饮食。
【方源】:
《圣惠》卷七十一。
【异名】:
大麝香丸(《普济方》卷三二五)、麝香丹(《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
麝香半两(细研) 阿魏一分(面裹煨,以面熟为度) 五灵脂三分 没药半两 蓬莪茂半两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 京三棱三分(微炮,锉) 桂心半两 木香半两 当归半两(锉,微炒) 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槟榔一两
【用法】:
上为末,研入麝香令匀。用粳米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醋汤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妇人痃癖,冷气兼疰气,心腹痛不可忍。
《圣惠》卷八十二。为《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麝香双丸”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
《圣惠》卷八十二。
【组成】:
麝香二(一)钱(细研) 丁香一分 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研入)
【用法】:
上为末,以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以人参汤研下。
【主治】:
小儿吐乳。
【方源】:
《圣惠》卷八十五。
【异名】:
天浆子丸。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牛黄半两(细研) 白附子半两(炮裂) 犀角屑三分 半夏一分(汤浸七遍,去滑) 蟾酥(如柳叶大)二片(于铁器上焙) 猪胆一枚(干者) 天浆子十枚(麸炒令黄,去壳)
【用法】:
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一二岁儿,每服五丸,未愈频服。
【主治】:
小儿慢惊风,上膈多涎,精神昏闷;小儿急惊风。
【备考】:
原书天浆子丸,将末用面糊入胆汁同和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三丸,以薄荷汤送下。
【方源】:
《圣惠》卷八十六。
【组成】:
麝香 熊胆 蚺蛇胆 牛黄 赤小豆(为末)各一分 蟾酥如柳叶二片。
【用法】:
上同研如粉,用瓜蒂半两煮取汁,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每服三丸,空心以粥饮送下。
【主治】:
小儿五疳。
【备考】:
《圣济总录》本方有丹砂;服后以桃柳汤浴儿,即以青衣盖覆,当有虫出。
【方源】:
《圣惠》卷八十六。
【组成】:
麝香半钱(细研) 赤茯苓一钱 熊胆半钱(研入) 胡黄连一分 槟榔一枚 芦荟一分(细研) 京三棱一分(微炒) 当归半分(锉,微炒) 木香半分 桂心一分 川大黄一分(锉,微炒)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乳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主治】:
小儿气疳。壮热憎寒,腹胀下痢,皮肤干燥,眼涩揉鼻,乳食难化,日渐羸瘦。
【方源】:
《圣惠》卷八十六。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胡黄连一(半)两 芦荟(细研) 肉豆蔻(去壳) 槟榔 夜明沙(微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 朱砂(细研)各一分 干蟾一枚(涂酥炙微黄)
【用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一岁,以粥饮下三丸,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气疳。头发干竖,心腹胀满,肌体黄瘦,乳哺不消。
【方源】:
《圣惠》卷八十七。
【组成】:
麝香一分 人中白一分
【用法】:
上为细末,以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二丸,煎皂荚汤送下,空心、午后各一服。
【主治】:
小儿疳。常渴,饮冷水不休。
【方源】:
《圣惠》卷八十七。
【组成】:
麝香半分(细研) 蟾酥半分(研入) 香瓜儿二七枚 蛇尾一分(酒浸,炙黄色) 蛇蜕皮灰一分 瓜蒂二七枚 黄连一分(去须) 熊胆半分(研入)
【用法】:
上为末,用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以温水化破二丸服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蛔疳。
【方源】:
《圣惠》卷八十七。
【组成】:
麝香一分 芦荟一分 蝉酥一白豆许大 皂荚三寸(烧为灰) 蛇蜕皮五寸(烧灰) 粉霜一分 蝙蝠三分(个)(取血拌入药末) 朱砂三(一)分(细研)
【用法】:
上为细末,以油熔蜡为丸,如小豆大。先以桃柳汤洗儿,后用药一丸,涂于脐中,上以醋面封之。良久即虫出,黄白赤者易治,黑者难疗。
【主治】:
小儿五疳。瘦弱,毛发干焦,口鼻多痒。
【方源】:
《圣惠》卷八十八。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肉豆蔻一分(去壳) 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 五灵脂半两 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炙) 干蟾一分(涂酥;炙令黄) 夜明沙一分(微炒) 地龙一分(微炒) 白矾灰一分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以温水送下五丸,晚再服。
【主治】:
小儿丁奚。肚大,青脉起,不生肌肉,四肢干瘦,头大发黄。
【方源】:
《圣惠》卷九十。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牛黄一分(细研) 蜗牛子一两(炒令微黄) 皂荚子一两(炒微黄) 皂荚针一两(锉,炙黄) 薄荷一两(干者) 雄鸽粪一两(微炒)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以薄荷汤送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肿结,久不消散,结成瘰疬。
【方源】:
《圣惠》卷九十三。
【组成】:
麝香(细研) 朱砂(细研) 芦荟(细研) 雄黄(细研) 母丁香 鹤虱 白矾灰 密佗僧(细研) 没药 龙胆(去芦头) 地龙(微炒) 熊胆(细研)各一分 肉豆蔻半两(去壳) 黄连半两(去须) 定粉半两(微炒) 艾叶半两(炒令黄燥)(焦) 蟾酥一钱
【用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饮送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疳痢不止,体瘦,食少腹痛,羸弱。
【方源】:
《圣惠》卷九十三。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铁粉半两 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黄连半两(去须) 虾蟆一枚(烧灰)
【用法】:
上为末,以软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以温水送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疳痢羸瘦。
【方源】:
《圣惠》卷九十三。
【组成】:
麝香一分(细研) 巴豆一两(入油中煎令黑色,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用法】:
上为末。用烧饭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以粥饮送下,空心、午后各一服。
【主治】:
小儿疳痢久不愈,腹胁鼓胀。
【方源】:
《圣惠》卷九十三。
【组成】:
麝香一钱 虾蟆半两(烧灰) 砒霜一分 蝉壳半两(烧灰) 蜗牛半两(烧灰) 蛇蜕皮半两(烧灰)
【用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冷粥饮送下。
【主治】:
小儿疳痢,下部湿。
【方源】:
《博济》卷四。
【组成】:
麝香 青黛 雷丸 鹤虱 贯众黄连各一两 扁豆一十四个(油煎去皮)
【用法】:
上七味,除麝香、青黛外,为细末,于乳钵内再研和匀,用豮猪胆汁和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日午米饮送下。看儿大小加减,如常服尤妙。
【功用】:
化食压惊。
【主治】:
小儿疳热。
【备考】:
方中扁豆,《圣济总录》作“巴豆”。
【方源】: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万全方》。
【组成】:
麝 熊胆各半钱 赤茯苓一钱 款冬花 杏仁(麸炒) 胡黄连 芦荟 京三棱(炮) 桂心 川大黄(炒)各一分 木香半分 槟榔二枚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乳前温粥饮送下五丸。
【主治】:
小儿肺疳。壮热憎寒,腹胀下痢,皮肤干燥,眼涩揉鼻,乳食难化,渐瘦。
【方源】:
《传家秘宝》卷下。
【组成】:
麝香少许(研) 胡黄连 牛黄(研) 朱砂(研) 青黛(研) 夜明沙(炒) 瓜蒂 蟾酥(干者汤浸去赤汁) 熊胆各等分
【用法】:
上为末,用烧浆水饭为丸,如黄米大。每岁服二丸,温水送下,二岁服四丸,临时加减。
【主治】:
小儿惊疳。身体如火,毛发焦黄,两眼有泪,满口生疮,脚手细瘦,腹肋鼓胀,睡好合面,饮水不休,此是心病。
【方源】:
《圣济总录》卷六。
【组成】:
麝香(研) 牛黄(研)各一分 防风(去叉)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干蝎(酒炒) 干姜(炮,切) 桂(去粗皮) 乌头(炮裂,去皮脐) 丹砂(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
【用法】:
上七味为末,与别研三味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送下,日二夜一。甚者豆淋酒送下,并二服。良久用热生姜稀粥投。
【主治】:
破伤风。
【宜忌】:
汗出仍避外风。
【方源】:
《圣济总录》卷十。
【组成】:
麝香(研)一钱 龙脑(研)半钱 木香半两 蛴螬(湿纸裹,煨熟研)三枚 壁虎(研)三枚 地龙(去泥,研)五条 乳香一(分)钱(研) 草乌头三枚(生,去皮)
【用法】:
上将草乌头、木香捣罗为末,合研匀为丸,如干入酒少许,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乳香酒送下。
【主治】:
历节风疼痛,发歇不可忍。
【备考】:
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壁虎丸”。
【方源】:
《圣济总录》卷十。
【组成】:
麝香(研) 牛黄(研) 蔓荆实(去皮) 木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芎 独活(去芦头) 牛膝(酒浸,切,焙) 羌活(去芦头) 麻黄(去根节) 海蛤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蝎(炒去土) 防风(去叉) 白僵蚕(炒) 海桐皮(锉) 龙齿(煅) 败龟(酒浸,炙) 萆薢 酸枣仁(炒) 赤箭(酒炙) 甘菊花天南星(炮) 桂(去粗皮) 干姜(炮) 虎骨(酒浸,炙)各一两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四两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酒送下。
【主治】:
中风。手足拘挛,痰涎不利,精神昏闷,百节疼痛。
【方源】:
《圣济总录》卷十。
【组成】:
麝香(研)半两 秦艽(去土)四两 独活(去芦头) 白术 槟榔各二两
【用法】:
除麝香外,上为细末,入麝香研匀,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或腊茶清任下,不拘时候。
【主治】:
风,身体疼痛,头目不利,肩背拘急,肌肉痹,痰涎壅滞,胸膈满闷。
【方源】:
《圣济总录》卷十五。
【组成】:
麝香(别研)半两 虎睛一对(炙令燥,去外皮) 防风(去叉)一两 龙齿(别研) 黄芩(去黑心) 铁粉(研) 鬼臼各三分 人参 大黄(锉,醋炒)各一两 牛黄(别研)一分 秦艽(去苗土) 雄黄(别研)各二两 独活(去芦头) 凝水石(别研)各一两 茯神(去木) 石膏(别研) 天雄(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一分 升麻三分 远志(去心)半两 白鲜皮三分 露蜂房(炙)一分 细辛(去苗叶)三分 贯众(揉去土,末) 鬼箭羽各十两 蛇蜕(炙)一分 金箔 银箔各四十九片(研)
【用法】:
先将一十八味为末,后入别研九味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日午、临夜温酒送下。
【主治】:
风瘈疭,口眼翻张,口吐白沫,或喉中作声,不知人。
【方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人卫本)
【组成】:
麝香(研) 龙脑(研)各一分 丹砂一两半(研) 雄黄(研) 木香 赤箭各一两 牛黄(研) 白花蛇肉 乌蛇肉(各酒浸,炙) 干蝎(炒,去土) 羚羊角(镑)各半两 天南星(炮) 麻黄(去根节)各二两 白附子(生) 天麻(酒浸,焙) 防风(去叉) 零陵香叶 藿香叶 天雄(炮裂,去皮脐)各三分
【用法】:
上十四味为末,入麝香等五味研匀,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实大。每服二丸,细嚼,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伤寒头痛,目眩汗出。
【备考】: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麝香双丸”。
【方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组成】:
麝香(研) 猪苓(去黑皮) 朴消(研) 荛花(炒) 芫花(醋炒)各一分 大黄(锉,炒) 商陆 甘遂(炮)各半两
【用法】:
上为粗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温汤送下。良久必利,未利再服。
【主治】:
伤寒坏病,冷热相搏,心下结,胸满气急,大便不利,体变黄青黑如桃枝色,四肢逆冷,热结在内,不可服汤饮者。
【方源】: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组成】:
麝香(细研) 丹砂(细研) 木香 厚朴(去粗皮,生姜五钱同捣炒干)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槟榔末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别捣末)各二两 桂(去粗皮)三分 乳香(细研)一分 丁香一分
【用法】:
上除半夏末外,捣研为细末,再同研令匀,将半夏末以生姜自然汁同煮为膏,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每服十五丸,以陈橘皮汤送下。
【主治】:
一切气逆,胸膈痞闷,中脘不快,痰癖留滞,呕吐恶心,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组成】:
麝香一钱(研) 甘遂(炒) 芫花(醋炒)各半两 人参一两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送下。
【主治】:
水气,大腹肿。
【方源】: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组成】:
麝香(研细) 胡黄连(碾为细末) 丹砂(细研)各一两
【用法】:
上三味研匀,以新宰猪血蘸蒸饼为丸,如赤豆大。小儿三丸,大人九丸,空心、日午、夜卧浓煎桃仁汤吞下。一家人服。内曾受尸注者,即大便下脓痢及泻恶黑水勿怪。若患者传遍五脏,不能医治,将欲命终,宜急合此药,遍家大小服。直至患者死后七日,疾即不传染。凡欲取下劳瘵药,先服温中平补五脏四神汤。
【主治】:
传尸伏连,殗殜肺痿,痃癖,骨蒸,鬼注,气急热劳疾。
【备考】:
凡欲取传尸劳,即先家中健人,自小至大,服麝香丸七日,服至三日后,方与患人服。
【方源】: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组成】:
黄连(去须)一两 白芜荑(炒)二两 干虾蟆一枚(酥炙令黄焦) 干漆(炒令烟出)一两 雷丸(炮)半两 定粉(研)一两半
【用法】: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再研罗匀,用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食前温水送下。
【主治】:
九虫。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〇〇。
【组成】:
麝香(研)半两 蜥蜴(去头足,微炙)一两 鹳骨(微炒)三寸 羖羊鼻(炙令焦黄)二枚 干姜(炮裂)一两 鸡屎白(微炒)二两 巴豆(去皮心,麸炒出油尽)五枚 芫青(去翅足,微炒)二十枚 藜芦(去芦头,微炙)一两 鬼臼(去毛,微炙)一两 丹砂(研如粉)一两 桂(去粗皮)一两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空心、以米饮送下。每日二次,稍加至五丸,以吐利为度。
【主治】:
遁尸。经年不愈,心腹刺痛,短气。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〇〇。
【组成】:
麝香(研)三分 牛黄(研) 藜芦(炙) 赤朱 鬼臼(去毛,炙)各半两 当归(切,焙)三分 蜈蚣(炙,去头足)一枚 芍药(锉) 雄黄(研)各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炒) 金牙(碎) 桂(去粗皮) 人参各三分 干姜(炮) 吴茱萸(汤浸,焙炒) 贯众各半两 丹砂(研)三分 鬼箭羽半两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一两 蜥蜴(炙,去头足)一枚 獭肝(炙熟)一具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饮送下,每日二次。稍加至七丸。
【主治】:
五注积年心痛,鬼气蛊毒。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组成】:
麝香(研) 石胆(研) 腻粉(研)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分 香鼠一个(去肠胃,洗净炙干) 巴豆一粒(去心皮膜,出油尽)
【用法】:
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黍米大。紝在疮内,每日一二次。
【主治】:
瘘疮。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组成】:
麝香(细研) 牛黄(细研)各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丹砂(细研) 芍药 白茯苓(去黑心)各一两 真珠(研如粉,水飞过)一分 甘遂一分 巴豆(去皮心,微炒,研如膏)三分 牡蛎(熬,别捣罗,研如粉)一分 虎睛二枚(微炙,研)
【用法】:
除巴豆外,上药各为末,入巴豆,炼蜜和捣,入密器中贮。候服取二丸,如麻子大,温水送下,随儿大小加减。
【主治】:
小儿诸疾,一岁以上,三十六种无辜疳,湿闪癖,食痫,天行赤眼,急黄。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组成】:
麝香(研)半钱 胡黄连 芦荟(研)各半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使君子(去壳)各一分
【用法】: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乳食前米饮送下。每日三次。
【主治】:
小儿脑疳。头皮光而急,发枯作穗,脑热如火,或头上生疮,或腮脸虚肿。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组成】:
麝香(研)一钱 使君子(去壳,半生半炮) 无食子(半生半炮)各二枚
【用法】:
上为末,以薄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三丸五丸,米饮送下。
【主治】:
小儿疳痢不止。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组成】:
麝香(研) 蝉壳(去足) 猪牙皂荚(去皮子,炙) 芦荟(研) 人中白(研)各一分 青黛半两(研)
【用法】:
上为细末,先取虾蟆一个,以绳子双系后脚倒挂,用胡黄连一寸,以绵系,内虾蟆口中系定,将不津器盛虾蟆涎,从午至戍,解放虾蟆,只取胡黄连并涎用,将六味药末就涎为丸,如粟米大。每服先暖浆水洗儿,软帛拭干后扶坐,取一丸子,以乳汁少许化下。须臾如醉,慎勿惊,虫即自出,若虫色白或身黄头黑,皆是病浅易愈,若虫子遍体乱出,纷纷如剪碎之马尾,此必死之候。
【主治】:
小儿疳。下部开张,痢有脓血,烂痒赤肿。
【方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组成】:
麝香(研)半钱 巴豆七粒(去皮,水半盏,用蛤粉一匙头同煮水尽,去心膜,细研) 丹砂(研) 硫黄各一分(研) 草乌头(炮,去皮取末)一钱 砒霜(研)半钱
【用法】: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水泻并痢,秋后蛤粉水送下;夏至后,新汲水送下;赤白痢,生姜汤送下。
【主治】:
小儿赤白痢及水泻。
【方源】: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
草龙胆 胡黄连各半两 木香蝉壳(去剑为末,干) 芦荟(去砂) 熊胆 青黛各一钱 轻粉 脑麝 牛黄各一钱(并别研) 瓜蒂二十一个(为末)
【用法】:
上猪胆为丸,如梧桐子及绿豆大。惊疳脏腑或秘或泻,清米饮或温水送下小丸五、七粒至一、二十粒;疳眼,猪肝汤送下;疳渴,猪汤或猪肉汤送下;惊风发搐,眼上,薄荷汤化下一丸,更水研一丸滴鼻中;牙根疮、口疮,研贴;虫痛,苦楝子或白芜荑汤送下;百日内小儿,大小便不通,水研封脐中;虫候,加干漆、好麝香各少许,并入生油一两点,温水化下。大凡病急则研碎,缓则浸化。
【主治】:
①《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慢惊、疳病;牙根疮,口疮;虫痛;急惊痰热。②《卫生总微》:诸痫。
【宜忌】:
小儿虚极慢惊者勿服。
《普济方》卷三七九。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胡黄连麝香丸”。见该条。
【方源】:
《全生指迷方》卷三引《指南方》。
【组成】:
麝香一分 芍药一两 桂心 当归 人参各半两 细辛(去苗) 川乌头(炮,去皮脐)各一分 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用法】: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食后饮下三粒。
【主治】:
①《全生指迷方》引《指南方》: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痰疟,寒热,咳,或间日也。始由肺病传肝者,当传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气留于肝,故结而为积,其脉涩结。②《鸡峰》:心痛。
【备考】:
《全生指迷方》有蓬莪术,无芍药。方中麝香原脱,据《鸡峰》补。
【方源】:
《中藏经》卷下。
【组成】:
麝香一分 乳香一分 巴豆十四粒(去皮)
【用法】:
上为末,入枣肉,和成剂,丸作挺子。看疮远近任药,以乳香膏贴之。以效为度。
【主治】:
一切气漏疮。
【方源】: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刘氏方。
【组成】:
大活蟾一个(巴豆十粒,勿损,入蟾口,养罐中候自死,破取巴豆,洗灌蟾里外,去肠胃切数段,研巴豆如面,同水二升,蟾入银锅,文武火煎烂去骨,入无灰酒煎)夜明砂一两 宣连 大芜荑各二两(上药同膏煎如饧,入后药) 朱砂一分 鹤虱(纸上炒青) 芦荟麝各半两
【用法】:
上为末,入前膏为丸,如绿豆大,晒干。一岁儿初服一丸,五七渐加至两丸,百日至十岁皆宜。夏月疳,泻下恶物立止。
【主治】:
小儿疳。腹胀,多渴,频泻腥白脓血,或痢,四肢疼痛,黄瘦,疳虫咬心,常吐清水,不食。
【方源】:
《鸡峰》卷二十三。
【组成】:
没石子 史君子 川楝子 白芜荑仁 肉豆蔻仁(一方用木香) 缩砂仁 白术各一分 母丁香 芦荟各半钱 麝香一字
【用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胃燥,肌体黄瘦,腹胁胀大。
【方源】:
《本事》卷三。
【异名】:
蠲痛丸《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济生》、全蝎丸(《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澹寮》)、蠲痛丹(《本事方释义》卷三)。
【组成】:
川乌(大八角者)三个(生) 全蝎二十一个(生) 黑豆二十一粒 地龙半两(生) 麝香半字
【用法】:
上为细末,入麝香,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送下。微出冷汗一身,便愈。
【主治】:
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不测疼痛。
【方论选录】:
《本事方释义》:川乌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全蝎气味甘平,入足厥阴,善能走经络;黑豆气味苦平,入足少阴;地龙气味咸寒,入足阳明、厥阴,能行诸经络;麝香气味辛香微温,善能入窍。白虎历节诸风痛楚无时,流走无定,送药以酒,亦是引经,非辛香不能走窍,非辛热能行之药不能入络,非甘平咸寒及谷味不能调和正气,痛既蠲,病鲜不愈矣。
【临证举例】:
历节风 在歙州日,有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历节节病也。三服愈。
【方源】:
《卫生总微》卷十二。
【组成】:
川苦楝(取肉)一两(用童子小便浸一宿,焙干) 巴豆半两(去皮膜,同苦楝慢火炒至微紫色,去巴豆不用) 芦荟 槟榔 芜荑(去扇)各半两 没石子一分 麝香少许
【用法】: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蒸饼为丸,如黄米大。食后每服十丸,米饮送下。
【主治】:
脾热生疳,泄泻,气弱不食。
【方源】:
《普济方》卷三七九引《全婴方》。
【组成】:
蚵蚾(酒浸,去骨炙黄) 胡黄连 芦荟各半两 使君子半两(炒)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分
【用法】:
上为末,猪胆为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送下。
【功用】:
化虫。
【主治】:
小儿诸疳,消瘦骨热,面黄,爱吃泥土、灰炭、茶纸,发稀焦黄,小便白浊,口鼻生疮,腹胀气粗。
【方源】:
《杨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
麝香一钱(别研) 胡椒一两 木香一两 巴豆四钱(去皮心,研) 全蝎四钱(去毒;微炒)
【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心腹痛,煨姜汤下;妇人血气痛,炒生姜醋汤下;小肠气,腹胁攻痛,茴香汤下;常服消酒化食,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
温中快气,消酒化食。
【主治】:
①《杨氏家藏方》:宿食,心腹冷疼,男子小肠气,妇人血气攻注疼痛。②《普济方》:疔疮,诸气发背。
【备考】:
方中木香用量原缺,据《直指》补。《直指》又用朱砂为衣。
【方源】: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
麝香(别研) 轻粉 定粉各半钱 粉霜一字半 巴豆三枚(大者,去皮) 白丁香四十二枚(拣直者)
【用法】:
上药先研巴豆细,却入诸药为极细末。如疳疮有眼者,用水和药作铤子、纴在疮口内,后用万金膏贴,每日一上,如脓多两上。如恶疮、发背、丁疮有紫恶肉,只做散子干掺在恶肉上,后用万金膏贴,每日一上或再上,且少掺药。如不痛,更加药少许。
【主治】:
发背、痈疽、肿毒、疳漏等疮。
【方源】: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组成】:
阿魏半两(精明者,于砂石器中熬,入在羊肉内) 猪牙皂角(炙去皮)三分 雄黄半两(细研) 蓬莪术(生用)半两 柴胡(去苗)三分 槟榔(生用)一两半 芜荑仁(生用)一两 当归半两(洗,焙) 麝香一分(别研) 辰砂半两(别研)
【用法】:
上为细末。用精羊肉去筋膜一斤,切细,以法酒煮如泥,取出细研,入阿魏并诸药同捣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
诸疳挟积,肌体发热,渐致羸瘦,虫作无时。
【方源】: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组成】:
麝香(当门子)不以多少
【用法】:
上为细末,以好酒濡之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十丸,煎枳枸子汤送下,明日再服,以不渴为度。
【主治】:
饮酒过多及伤瓜果,虚热在脾,饮水无度,状似消渴。
【备考】:
大抵消中之疾,往往脾气既衰,元气耗散,土不制水,故水溢不收。今脾有热而元气不衰者,非消渴也,此药主之。
【方源】: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组成】:
肉桂(去粗皮)半两 人参(去芦头)半两 丁香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 青盐二两 麝香一钱半(别研) 干木瓜四两
【用法】:
上为细末,次入麝香、白盐同研匀,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五丸。每服一丸,细嚼,新水送下;伤冷呕吐,生姜汤送下。
【功用】:
消瓜果水毒。
【方源】:
《御药院方》卷下。
【组成】:
零陵香 藿香各二钱 蛇床子半两 吴茱萸 枯白矾 木香各三钱 麝香二钱半 丁香 韶脑各一钱半 不灰木 白芷各二钱半 龙骨五钱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四十丸。每用一丸,绵裹内阴中。
【主治】:
妇人阴中久冷,或成白带,淋漓不断,久无子息。
【方源】:
《普济方》卷五十四引《卫生宝鉴》。
【异名】:
麝香散(《奇效良方》卷五十八)、通灵丸(《仙拈集》卷二引《集验》)。
【组成】:
麝香半钱(分) 全蝎十四个 猫儿薄荷十四叶(裹麝香、全蝎,瓦上焙干)
【用法】:
上为细末,滴水作挺子,塞耳内极妙。
【主治】:
耳内虚鸣。
【方源】:
《普济方》卷一九七。
【组成】:
臭黄一两 黄丹一两 朱砂半两麝香半两
【用法】:
上为细末,用粟米和丸,如绿豆大,阴干。当发日早晨以温茶下五丸。即吐痰水恶涎,吐后过时,煮绿豆粥服之。
【主治】:
一切疟疾。
【宜忌】:
妊妇勿服。
《普济方》卷二一三。为原书卷四十“香茸丸”之异名。见该条。
《普济方》卷二三七。即《圣惠》卷三十一“杀鬼麝香丸”。见该条。
【方源】:
《普济方》卷三六七。
【组成】:
腻粉 麝香 牛黄 白附 朱砂 槐子(炒) 麻黄(去节) 半夏犀角 防风 灵脂 全蝎 金箔 银箔 甘草各三分
【用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白水吞下。
【主治】:
小儿中风。四肢拘急,心神昏乱,腰背强直。
【方源】:
《普济方》卷三七九。
【组成】:
黄连(洗净) 青皮(去白) 三棱(炮) 莪术(炮) 槟榔 鹤虱(炒) 芜荑 川楝肉 苦楝根 使君子 神曲 麦芽 厚朴(姜制) 川芎 胡黄连 夜明砂 芦荟各五分 蟾一个(炙)
【用法】:
上研,麝香末拌匀,炼蜜为丸,量大小米饮汤送下,五疳,陈米饮送下;寒热往来,薄荷汤送下;虫动,苦楝汤送下;疳痢,紫苏、木瓜汤送下;退疳热,麦门冬汤送下;冷痢,丁香汤送下;不思饮食,缩砂仁汤送下;腹胀,木香、陈皮汤送下。
【主治】:
小儿一切疳。
【方源】:
《普济方》卷三八一。
【组成】:
大麻子一升(以竹筒中烧取膏) 虾蟆灰一分 麝香一分 人粪灰一分 盐绿半分
【用法】:
上为细末,以麻子膏为丸,如绿豆大。纳入两鼻并口中,须以水更为点之,日夜各一度点;如下部有疮即一日两度内之。一方敷疮上。必须慎口,微有效,即减药。
【主治】:
小儿急疳。口鼻生疮,时痒不止。
《普济方》卷三九七。为《圣惠》卷九十三“通玄丹”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
《奇效良方》卷六十。
【组成】:
麝香(细研)一分 升麻 黄芩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浮萍草 零陵香 寒水石 黄连 甘草(生用)各三分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含化,咽津。
【主治】:
口舌生疮赤烂。
【方源】:
《观聚方要补》卷三。
【组成】:
麝香 龙脑各四分 肉桂 丁香各二钱 甘草一分 阿仙药四钱
【用法】:
上为末,陈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
【功用】:
散气郁,化痰结,解酒毒。
【方源】:
《经验良方》。
【组成】:
麝香 龙脑各等分
【用法】:
上为末,取二厘为一丸。每服五丸,每日三四次。
【主治】:
神经热,腐败热,精神疲困,痉挛搐掣,昏睡不省人事者。
中药大全的其它文章:
- 鼺鼠
- 鬣羚骨
- 蠵龟筒
- 蠵龟血
- 蠵龟胆
- 蠵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