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
【释义】: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少时机灵聪明,任性放荡。20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因镇压黄中农民起义军而被升为济南相。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讨伐董卓,初平三年(192年),入兖州,迫降和改编青州黄中军30余万,号称“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大败袁绍,平定了北方地区。建安十年(207年)后,出兵卢龙塞,大败乌桓。次年进位丞相,并率大军南下,在赤壁受挫而归,后进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被尊为武帝。他在经济上大兴屯田,广修水利,抑制兼并,推广技术,改革赋税制度,使统治区内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他“唯才是举”,强化集权。在文学上,他影响巨大,《观沧海》、《蒿里行》等成为古今称颂的名篇。由于曹操生于汉末乱世,才华卓著,叱咤风云,称雄一世,固而被许劭誉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