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 virginity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2-29 属于: 科学揭秘

要求女子婚前保持童贞,婚后从一而终的道德观。私有制出现以后,女子最多只能为一个男人性占有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尤其是男子对女子性专利的肯定。贞操观念是封建性道德中根深蒂固、反人性的陈腐观念,也是封建性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贞操包括女子的婚前“贞洁”和婚后的“贞节”。贞洁是处女身份的维持,也即“童贞”;贞节是女子婚后“从一而终”的“守节”。中国对处女贞洁与寡妇贞节的重视由来已久。《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云:“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认为贞洁比出身门第更重要。所以,汉代皇帝的后妃,不乏平民出身的“贞女”。秦始皇宣扬贞节,到处巡视刻石作记。秦山刻石记:“男女礼顺,慎尊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碣石门刻石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汉代更倡贞节,对贞妇诏赐玉帛,旌表贞节。唐《女论语》开卷写道:“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要求女子第一守节,第二清贞。宋代程颐朱熹更把贞节观理论化,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当时贞烈传记不下万余。清代女教盛行。《贞烈篇》云:“忠臣不事二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重婚,女无再造。”康熙时的《女学》、《教女遗规》、乾隆时的《女学言行录》都极力宣扬寡妇守节(见守寡)和新妇的贞洁(见图)。中国汉代有极荒唐的检查处女的方法,即“守宫砂”将蜥蜴置器中以朱砂喂食,食满7斤即将其碾碎,点女人身上,若是处女,朱红不褪,若非处女,点之即失。《杂事秘章》、《张皇后外传》则是专门写检查处女技术的书。自汉代起即有处女验裸事,明代更盛。先看处女膜是否完好,再观肌肤之粗细,是否有疤痕缺陷。当然,选入宫庭,检查更严,须由“稳婆”详验。民间则委托女方的女性亲属、媒婆检验。这种对女子“节洁”的检查手段是对女性尊严的肆意践踏,早已为现代人所取缔。这种对新妇“唯贞洁论”的现象,外国也有。西班牙吉卜赛女人结婚要举行“验红”仪式。中非尼格罗、苏丹、努比亚居住的加拉族、索里族,阿拉伯的个别民族,印度的一些土著将8~12岁处女的阴唇缝合起来,这个风俗,有的竟延至上世纪末。查克西亚人为10~12岁的处女身体缝上鹿皮(主要是护阴部)。堪察加的土人,把牢固的渔网、皮纽系到处女身上。这些被缝、被封、被网的处女,只有在结婚时才能由新郎拆开。这种强行维护童贞的手段是极残忍、愚昧的。当时,对于违禁而失贞的女子,处罚极重。波斯人曾流行逐走处女膜不完整的新妇之习俗。位于落基山脉东的印度男人用小刀削去不贞妻子的鼻子或用牙咬去鼻尖。尼亚斯岛的土人,发现女儿不贞,即将女儿活埋。古印度甚至规定绞死未婚而孕的少女。足见古今中外,封建私有制观念对“贞节”的苛求程度。

清代贞节牌坊

几千年来,贞节观残害了妇女的身心。中国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人予以抨击。周作人最早在《新青年》杂志的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译文《贞操论》,直接道出“贞操”的反人性与不道德。之后,《新青年》又先后相继发表了胡适的《贞操问题》、《我之贞操观》,对寡妇守节、烈妇殉夫、贞女献身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颁布了男女平等的纲领性宣言《妇女运动决议案》30年代初有了《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50年代才有正式的《婚姻法》,妇女的婚姻自主、离婚自由和寡妇再嫁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如今,贞操观已成为陈腐概念,但注重女子“贞洁”的“童贞癖”仍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残留,仍属性文明发展中残留的封建观念,将被进一步清除。但是,在反对封建贞节观的同时,又应提倡女子的自尊自重和对性爱的专一,也应理解男女性爱中合理的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