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与美 erotic and beautify
性爱就它的心理精神方面而言,是源自对特定异性的美的鉴赏与追求。这种鉴赏和追求只有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断地延续下去,性爱才得以存在,其中美感无疑在心理上起着主导作用。美感一旦丧失,性感与性爱也不复存在。在幸福的佳偶之间,性、爱与美三者是形影不离、相互影响、融会一体的。
性和爱与美的同步增值 性的特征与信息,对异性而言,常是美感的本源和传递。个体接受美感传递后,在审美意识的支配和权衡了社会规约所允许的情况后,做出一定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爱的欲求,最终以求爱的形式实现性的结合。在此,性、爱与美三者同向并举,相得益彰,并会出现同步增值的情况。性与美的同步增值,可在相当广泛的两性世界范围内展开。欣赏一个模特,性感与美感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两种感受重合着,为许多人所接收。美与爱的同步增值也不必讳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可指责。但若在对特定对象的美与爱的感受中加入了性的欲求,这一增值就仅只能限于两人世界,并受到社会文化的严格限制。文明社会在这一性爱规约上的戒律,主要以婚姻制度来体现。一旦这一同步增值允许存在,增幅可能无限扩展,对自己的相好越看越美、觉得无瑕可击的光环效应,正是由此而生。如果这三者之间配比失调,同步增值便不可能。性若表现出与爱相分离,美就难以存在,甚至出现与爱相反的情感“恨”、与美对立的感受“丑”,即出现美与爱两者的负面一端同性联在一起的情况。单纯的性行为可来自纯生物学上的动力,可以丝毫不含有爱的成分。所以,性爱的界定必须有社会心理学上肯定的评价,有爱的性活动才有可能是美的。动物交尾和性骚扰之类的无爱之性,同性审美没有联系,通常不属于美学研讨的范畴。强奸、嫖妓之类性行为的审美价值是负面的、丑的;相亲相爱的男女间的性活动才具有鉴赏价值,才能成为性审美的题材。
性爱的审美内容 人类的性爱活动蕴含极丰富的审美内容。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互容:卿卿我我中的恋人,双方兼有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作为审美主体,对自己的爱侣视做审美对象,认识、接受、评鉴其身心之美,欣赏、赞叹不已。与此同时,其自身也是爱侣心目中的审美客体,同样被鉴赏。性爱审美中的主体,会能动地发现、挖掘审美对象身心两方面的美,往往是对象自己未必认识的。与此同时,审美主体在鉴赏中运用的审美标准,可对审美客体产生激励作用,因而性爱活动有利于性爱双方的自我完善。
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的虚实统一 寻觅爱侣的个人,心目中大多都有一个自己描画的美人形象,作为自己寻觅追求的佳偶模式,构成审美理想。青少年的这种理想常常十分朦胧却又非常活跃。初恋时,这种理想有机会得到初步的展现,他们常会将理想的模式与具体的对象之间进行相互比照。恋爱活动始终有这种力求虚实统一的追求。由于各人爱好、志趣等个人修养和个性的不同,审美标准也会有差异,审美理想也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审美判断也可受心境、场景的影响。因而性爱活动中审美理想的实现,要求个人有健全的心智、稳定的情绪。
两性审美价值差异 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男女的审美价值有较显著的差别。男性较多看重女子的体型、容貌等生物学方面的特征,女性多器重男子的气质、风度和社会地位等社会心理方面的特征。认真生活的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便会十分审慎地做出性爱审美价值判断。
审美中止与性爱危机 性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活动维持的,一旦两人在一起再也不觉得对方有美的地方,甚或丑感超过美感,便意味有了性爱危机。因而性爱要求双方维护身心的美,不断地相互调适。恋爱、婚姻应是建设自我身心美的新起点,否则爱情之树会很快枯萎。
性愉悦的审美机制 美学理论中的审美享受,落实在性美学中成了性愉悦。艺术领域里追求的审美享受是向社会开放的,分享者愈多愈成功;而性审美中的性愉悦、性快感之类的性享受,仅限于两人世界,最终仅为两人所分享。相爱着的男女,两者已构成一个小社会,但一夫一妻构成的小社会对外界有封闭性,这是爱情生活与性享受所要求的。
①性审美生理机制。男子肌肉发达,筋骨有力,威武雄壮,生机勃发;女子轻盈多姿,丰润娇艳,白皙细腻,柔顺雅致。两性生理特征上的这种反差,自然而和谐地成为审美观照对象,成为性吸引的强大内驱力。这一系列生理反差构成性感的源泉。那些与性活动、生殖功能关系尤为密切的部位,生理反差更为突出,性审美也更敏感集中。基于生理机制的人体美,受到人类的共同称赏,是人性共具的,包括任何传统道德的维护者。公元前330年,希腊雕塑家柏拉西特列斯以自己的情人芙留娜为模特制作了一尊美与爱之神阿佛洛狄忒的全裸像,芙留娜因此被推上法庭受审。当法官宣布“女性裸体是邪恶”时,人群叫喊:“处死她!处死她!”于是柏拉西特列斯当众将芙留娜的衣裳掀开,人们面对这位美女的裸体,先是震惊,而后赞美不已,最后自惭形秽而深受感化。美丽浇灭了偏执之火,起诉变成了一出高雅的审美享受喜剧。
②性审美心理机制。性审美生理机制认定的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肉体相容,而心理机制识别与认可的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灵魂相容。对性审美对象的美好感受,若来自其气度风韵、情趣心智等内在属性,对这些要素的赏识,并与自我需求相贯通,便构成了性审美的心理机制。一男一女相恋期间,肉体相容由于受服饰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制约,相互表露和赏鉴较为表面与隐蔽,不少方面要等婚后才有可能。所以,恋爱会面和广泛的社交场合,灵魂相容的探索占据性审美的更多份额。由于审美活动归根结底是一连串心理过程,因而性审美生理机制通常是发端,最终都会汇合到心理机制之中。最终的性审美,都是身心的统一,成功的性爱操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