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 abstinence
严格制止对性的欲望并且不使发生性行为。禁欲的含意,因对禁欲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而有差别。最严格的宗教禁欲概念是不仅不准许接触异性身体和有性交,而且也不容许出现手淫(自慰),甚至不允许有欲念。这就是佛教的“色空”。一般的禁欲概念则是指没有性交,而不包括偶尔的自慰行为。不论是因为个人身心健康、宗教习俗,或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也不论是东方、西方,还是古代、现代,都存在禁欲的理论和实践。禁欲可以是主动的、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强制实行的。禁欲可以是终身的,也可以是暂时的。禁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但压制性欲并非始于人类,在动物的生存竞争过程中,雄性弱者因角逐雌性失败而丧失性交机会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禁欲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凡是禁欲就是对人性的压制,就是有害的。事实上人类性行为在形成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必然要求每个个体在某种情况下接受禁欲,因此对于文明人来说,没有一个人是不曾禁欲的。按照常见的禁欲现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宗教禁欲 最严格的戒律,如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女,佛教的僧、尼都必须终身禁欲。某些宗教把享乐看做罪恶,性乐更是首当其冲。因此,严格禁止性欲,甚至出现欲念都是罪过。由于这种强制禁欲违背人的天性,因而自古以来背叛教规的现象总是不断发生。到了近代,宗教禁欲已逐渐出现宽松趋势,例如与天主教同源的基督教就允许牧师结婚。宗教禁欲除了对神职人员的苛求外,对教徒也有要求,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佛教等都不准信徒有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对于未婚者而言,也就成为禁欲。此外,有些宗教在斋戒期间要求信徒禁欲。然而,并非所有宗教都禁欲。
民俗禁欲 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禁欲的习俗。同一种禁欲习俗,有的似与宗教影响有关,有的则没有关系。例如多数文明民族对保持童贞的婚前禁欲要求就属这种情况。民俗禁欲对女性的要求比对男性要严厉得多。如处女的贞洁;丈夫长期外出时妻子的独处禁欲,欧洲古代甚至强迫远征军人的妻子带上金属的贞洁带,以防止失贞。中国明清时代寡妇不准改嫁,更不得失贞。
道德禁欲 凡是违背禁欲要求的,通常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由于道德的成因非常复杂,往往与宗教、习俗、哲学、健康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对于具体的禁欲要求就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例如中国古代对男性的禁欲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禁欲,“坐怀不乱”、“慎独”、“富贵不能淫”等,都要求男性洁身自爱。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这里的“淫”是泛指过度的追求享乐,而不仅仅是性欲的放纵。由于中国历史上有过太多的因为沉湎情欲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国亡的教训,因此,男性在特定条件下遵守禁欲要求,就成了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美德。
保健禁欲 出于健康原因的禁欲。是禁欲中最重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对古代处女的要求,即少女的婚前禁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尽管对少女童贞的要求可以是宗教的、道德的或民俗的,但其真正的重要合理内涵之一却是健康原因,这是无需加以说明的。月经期禁欲、妊娠期禁欲、产褥期禁欲等都是保护女性健康的禁欲。中医对于某些疾病有禁欲要求,通称“忌房事”。有些武术流派也要求习武者在练功的一定阶段严格禁欲。在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的当今,防病禁欲更是一种最有效的保健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预防艾滋病ABC中的A就是禁欲,B是夫妻互相忠诚,C是用避孕套。对于未婚青少年来说,不论男女,婚前禁欲保持童贞,无疑是预防艾滋病最可靠的方法;至于已婚者,不论丈夫或妻子,婚外禁欲,不要有婚外性行为,同样是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最好途径。
特殊群体禁欲 某些特殊群体出于使命需要禁欲。
禁欲与健康 禁欲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取决于禁欲者对禁欲的认识和态度。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笃信教义,自觉遵守色戒,理智地克制欲念。由于对宗教的忠诚,并不会发生因强烈的性欲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禁欲不会损害身心健康,即使终身禁欲也一样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长寿的高僧便是证明。对于婚前暂时禁欲的青少年来说,只要认识到禁欲对于保持心境宁静地投身学习、锻炼,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和避免少女怀孕的重要性,对于完成学业、成才和实现未来献身祖国理想的必要性,就会非常自觉地克制性欲冲动,因而也就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更不会影响身心健康。只有在胸无大志,整日沉湎于欲念冲动之中,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强烈的心理冲突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