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典故与功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7 属于: 中药典故

半夏的典故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

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症,“屡屡吐,绝食者久矣”,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是不治之人, 遂求盐山名医张锡纯“一决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氏说:“余有一策,试姑行之。”即用张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恢复原有之康健。”张锡纯技高一筹 ,善用半夏立起沉疴,使得三位“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 ,敬佩至极。

张氏运用半夏 ,确有绝招,他认为,药房往往因半夏有毒,皆用白矾水煮,相制太过,毫无辛味,徒增矾味,结果适得其反, 令人呕吐。所以, 每用到半夏, 张锡纯爱用自制半夏 ,颇见奇效。

他说:“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 ,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晒干备用。”这种自制半夏,“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是降胃安冲之主药。”

半夏入药很早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之药。《独窦钱月令》云:“五月半夏生, 盖当夏之半, 故名。”半夏又有守田、水玉、和姑的雅号, 山东民间俗呼“天落星”。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野生于山坡草丛或林中,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中医认为半夏性味辛,温,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主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 ,胸膈胀满,痰厥头痛 ,头晕不眠。外消痈肿。是中医最常用的化痰药和止吐药。有人曾经做过试验 ,用半夏治疗各种呕吐,临床上可代替西药“爱茂尔”应用,其镇吐作用比“爱茂尔”还强两倍有余,且无副作用。半夏化痰,古人用于各种痰证 ,例如,《本经逢原》中说:“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 同栝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白芥子、姜汁治寒痰。”关键是在不同配伍。半夏外用,也可大显神通,另外,用生半夏治牙痛亦有很好效果。

半夏

半夏

半夏的作用与功效

半夏中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 , 16 种氨基酸, 18 种无机元素。总生物碱含量为生半夏 > 法半夏 > 姜半夏 > 清半夏> 水半夏 ;而氨基酸分析则清半夏 > 姜半夏 > 生半夏 > 法半夏。

据现代药理研究,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镇咳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灌胃或静脉注射,对碘液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之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可维持 5 小时以上。
  • 2. 祛痰作用   用酚红法测得半夏和水半夏制品有明显祛痰作用;半夏和水半夏的生品则未见祛痰作用。放置一年的半夏之祛痰作用明显增强。
  • 3. 镇吐和催吐作用   半夏加热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所致呕吐都有一定镇吐作用。作用机制为对呕吐中枢的抑制。生半夏和低温处理的半夏流浸膏口服 ,则有催吐作用。
  • 4. 抗癌作用   半夏的稀醇或水浸出液对实验性肿瘤( S -180、HCA 和 U - 14 )和 HeLa 细胞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5. 镇静催眠作用   最早《内经》记载半夏有催眠作用。半夏和水半夏煎剂腹腔注射,对小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 6. 抑制腺体分泌作用   半夏可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的游离和总酸度,保护胃急性损伤处并促进粘膜修复。

代表方剂如参苏理肺丸(糖浆)。其功能以散风解热, 止嗽化痰为主。临床主治四时感冒 ,风寒咳嗽,头痛无汗 ,鼻塞声重,畏风恶寒 ,鼻流清涕,四肢无力等症。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水丸)和天津市中药制药厂(片剂、糖浆)、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蜜丸)生产。

中药典故的其它文章:

  • 朱砂的典故与功效
  • 枳子的典故与功效
  • 紫荆的典故与功效
  • 珍珠的典故与功效
  • 月季的典故与功效
  • 腥草的典故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