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草
【释义】:
古代大臣在封事奏上后,往往销毁上疏的草稿,防止泄露。典出《汉书·孔光传》。孔光(前65-后5年)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十四世孙。汉成帝时为博士、尚书令,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孔光担任朝廷要职多年,遵守法度。皇上提问,他就依照经典加以回答,从不奉迎苟且。有时皇上不接受,他也不敢犯颜诤谏,因此孔光长期为官,仕途平稳。他上疏写完抄好,就销毁草稿。孔光认为作为大臣,张扬主上的过失来求忠直之名,是罪恶的行为。后以此典言大臣行事慎密。
【出典】:
《汉书》卷81《孔光传》3352、3353、3354页:“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gān甘,通“干”,求)忠直,人臣之大罪也。”
【例句】:
汉·班固等《东观汉记·陈宠传》:“(陈宠)周密慎重,时有表荐,辄自手书削草,人莫得知。” 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文擅雕龙,而成则削稿。” 唐·李延寿《北史·封隆之传》:“隆之首参神武经略奇谋,皆密以启闻。手书削稿,罕知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