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11-19 属于: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
【原文】: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原文作者】:李昪

【赏析】:

此首七言绝句,乃出自九岁神童之手。当时他虽寄人篱下,但人小志高,胸怀治国之志,借此申明他的主张和愿望。无怪乎养父徐温“阅之叹赏,遂不以常儿遇之。”这就是后来的南唐先主李昪。

全诗仅四句,只短短的二十八字,便道出了他幼小心灵中渴望光明,珍惜光明的呼声。

首句一开笔,诗人便指出:黑夜点上灯,使人分享到的光亮,价值万金。此句,既着力称颂了光明的可贵,又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渴望的心情。因为黑暗,令人视而不见,茫无事从,心苦气闷,变成了瞎子;而光明,却给人带来欢乐,使人心明眼亮,视野开阔,心胸豁达。所以人们常常把光明看作是幸福和希望的象征。

既然“光明”在人们心目中,价“值万金”,就应加倍珍惜它。所以诗人在对句中,提醒人们:“开时惟怕冷风侵。”意思是:灯着的时候,要想到它是怕风吹的。所以应加以保护。否则,被风吹灭,等于不点,照样处于黑暗之中。

在诗人看来,对可贵的灯光,仅仅注意防风,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尽心尽力,精心照料才行。所以诗人在下联中又提出:“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意思是:灯主人如果用心照料,勤拨灯草,勤剪灯花,那么灯就会发出更亮的光芒。哪敢在主人面前不尽职责呢?

这一联,申明诗人对灯光应用心照料,尽力扶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对人对己均有益处。

全诗以灯为喻,申明了诗人的“人才观”。他特别强调了这些发光点——人才的价值和可贵,并提出应珍惜、爱护和扶植的政治观点。这里既寄自身所托,又有广泛的含义。所以,这是一首寓意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诗。诗人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远见卓识,在古代神童中,实不多见。所以他能在乱世争雄中,建南唐,创基业,立为皇帝,施行开明政治,使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稳定和发展。这跟他自幼的志向是分不开的。

在艺术构思方面,它也有独到之处。

第一,选材精当,哲理性强。

诗人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典型的素材,在选材时,着眼于生活中常见之物,把人们最熟悉的东西,摄入他的笔下,以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择“咏灯”为题,以光为歌颂的要点。仅这一点,它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不仅因为“光明”是美好的象征,是人们所向往的,对人颇有吸引力,而且还因“灯”,家家有之;灯光的作用,人人皆知;黑暗中的光明给人的感觉,大家均有体会。所以诗人把黑夜中的灯光,看成是价“值万金”,点出它的可贵。进而说明可贵的东西就应珍惜、爱护和扶植,使之充分发挥其作用,显示它的价值。这样的道理,大家都能接受。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是诗人用笔的巧妙之处。

从寓意方面讲:诗人先从感性认识入手,把读者引进大门,进而升华为理性知识。明写灯,实喻人——即指有价值的人,能给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人。并郑重提出:对待这样的人才应持的正确态度。这就是诗人的真正用意,是全诗的主旨。

此诗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仅仅九岁的孩童,竟能提出这样一个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短短四句,就表明了他对人才的主张:申明首先要认识人才的价值和可贵,并提出应珍惜、爱护和扶植人才的具体措施。这既表达了个人的愿望,又是向全社会发出的呼吁。而他的主张,着重寄希望于“主人”身上。这里的“主人”含广、狭二义:一,是指养父徐温,因为自身寄人篱下,年纪尚小,虽有胸心壮志,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和帮助,恐怕自己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此属狭义。二,广义是指代有影响的权威人士,因为他们是左右“发光体”的人,所以尤为重要。如果“主人若也勤为挑拨”就会呈现出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诗人所向往和期望能看到的。诗人的这种心情和愿望,必然博得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共鸣。诗人的主张,也必能获得正直人们的支持和响应。因而此诗有很大的感召力。

第二,在结构安排上,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虽仅回句,却胜过一篇说理文。令人信服。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敢向尊前不尽心?”“不尽心”三字便把灯看成是有生命懂感情的人,增强了诗歌的活力。

第三,在语言上,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诗人诗句的口语化,说明他注意从民间中汲取营养。全诗明白如话,无一涩奥之语。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像白居易所说:“不务文字奇,……愿得天下知”。从而使其主张深入人心,达到了辐射面广,感召力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