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浣溪沙 简体版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浣溪沙 繁体版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huàn xī shā 拼音版
鉴赏
【背景】 《浣溪沙》是苏轼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浣溪沙》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赏一】 《浣溪沙》这首词主要写苏轼视察农村以后的感想,仍然从写景入笔。通过好雨之 后万象一新的景色描写,自然地抒发了词人的快意爽情,便越发浮想联翩,向往着与农民一起过躬耕田园的生活。由于对农村的向往和羡慕,在扬手离别之际就更感到农村风光留人了。一个在官场里混过多年的太守,为什么会对农村如此地一往情深呢?因为词人出生在农村,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对农村不仅熟悉,而且很有感情,所以自许为“使君元是此中人”!【鉴赏二】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苏轼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苏轼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苏轼“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苏轼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浣溪沙》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苏轼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上片首二句写苏轼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苏轼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