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千佛洞石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0-15 属于: 甘肃省旅游景区
东千佛洞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千佛洞石窟位于酒泉市安西县城东南90公里处桥子乡长山子北麓的东西崖壁上。现存洞窟23个,有10个洞窟存有壁画和塑像。洞窟形制主要有:长方形中心柱窟、圆形穹窿顶窟和方形平顶窟。尚存佛、菩萨塑像56身,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的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内容可分为五类:经变画、密宗图像、尊像画、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经变有: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文殊变、普贤变、涅槃变、水月观音变等:密宗图像有曼荼罗(藏密)、十一面观音变、八臂观音变等(汉密或杂密);尊像画有说法图、释迦行道图、禅定佛像、观音像等;装饰图案的纹样有莲花、忍冬、百花、卷草、火焰、宝珠等;供养人画像残存西夏供养人画像并西夏文题名。又,北魏、唐、五代壁画多被西夏、元的壁画覆盖。

  东千佛洞尤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西夏窟见长。其中的第2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一窟之内多种风格并存,从壁画内容风格而言,显教经变汉密图像均属中原风格。藏密传自西藏、都有一定的西藏、印度、尼泊尔影响,艺术风格和内容与榆林窟第2、3、4、29诸窟基本相同,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定特点,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现。该窟后室东西穿道两侧有两幅色彩鲜丽的“水月观音”,各有4.85平方米,技艺精湛,堪称绝品。观音眉清目秀,左手下垂,右手拿经卷,端坐在金刚宝座上,凝思遐想。河对岸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向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经卷的红紧跟在后。穿插在水月观音变、普贤变中的唐僧取经图,在安西榆林窟第2、3、29窟的西夏壁画中已经出现。但把唐僧取经场面放在水月观音变画面的重要位置并使唐僧取经成为经变中心,形式统一和谐的画面,则仅此一处。这是我国石窟寺壁画艺术中反映唐僧取经故事的珍贵资料。整幅画面中的色彩和线描极为严谨工细,可以和榆林窟的“水月观音”相媲美, 堪称西夏壁画的精品佳作。该窟“涅槃经变”中悼念释迦的八部圣众、七大弟子和各国王子,形象真实,线描挺,神采飞扬。密宗曼荼罗中舞姿劲健的金刚,藏风颇浓,特别是手攀树枝、身姿妩媚、服饰特殊的观音像,印度影响很浓,为东千佛洞所独有。

   在第2、4、5、7诸窟,把“涅槃经变”移到中心柱后这种主要位置也很有特色。第15窟前室东西壁北侧的两幅“文殊变”、“普贤变”中的文殊、普贤、青狮、白象、山水、团云相对称。其绘画手法则粗犷大笔,与第2窟细致入微的线描手法迥然不同。西壁南侧为“八塔变”。塔下婆罗树左右对称。有趣的是,塔右侧婆罗树上倒挂着4只顽皮可爱的子在井中捞月。两壁下沿大规模供养人画像与题名接衔,是考证西夏人开窟绘画的直接依据。在第7窟中第一幅“接引佛”,佛身穿通肩式大衣,赤足登莲花侧身前行,神态自然,很有特色。而该窟东壁正中的“说法图”更独具一格,天上画有日月、翼人,灵山雷音寺佛祖高坐莲台说法,左右两侧长廊下站立众弟子及两排奏乐的伎乐天人,乐器有长箫、排箫、长笛、古筝、胡琴、铜磬、铙钹、云锣、手鼓、大鼓等,是研究民族乐器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莲台前八功德池中莲花盛开,钟楼内僧人手持横木在撞钟。人物栩栩如生,多达84身,画中的大雄宝殿、亭台楼阁结构复杂、雄伟壮观、是研究西夏民族建筑的珍贵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