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下古村
村坐北朝南,地处浈江-墨江盆地南部,南朝围溪岭,北遥靠塔岗岭南麓,东北、西北有墨江和沈所河流过,北与沈南村毗邻,东与城南镇接触,南与石内村和围溪村相伴,西与群星村并肩,全村由李氏宗祠-贞胜公家祠-贞胜公围屋-肇迹公-贵公-乔栋公-荣公-仕凤公-本立公-世源公-三德公-新富公-育良公-怀良公-裕良公等18头大门(每大门即为1个宗祠)构成,“荣、华、富、贵”4公后裔分居,北-南纵列17街道,6栋正房。大门-前后天心厅-中堂厅-后院组成,俗称“十八头大门”,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当地称:“新村的鱼塘,杨公岭的禾场,石下的屋场”。门户巷道藕连,-小门,防匪备盗,连防连保。已繁衍20代,4000多人口。“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东古村落。
“司马第”村为最。内供奉始祖火德公及历代公神位。全村青砖、瓦、木构筑,防匪备盗,关闭小门能独立-,客家围屋精品。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位于村最南一列屋宇的东南角,坐北朝南,前朝山峰,有宽阔的池塘,二眼水井,翠竹掩映,西南面仍伫立一对功名石。类似四合院建筑,卵石砌础,青砖筑二面坡悬山顶,西侧建筑类似倒座(含“东边村”)。宅门楼红砂岩方门框、门坎、抱鼓石(础雕仙花琼草,身雕四角翱翔蝙蝠,中央仙境,顶雕趴狮),棱形金柱,木质飘檐、穹顶均雕细镂。宅门檐板后侧书“敦本睦族”(中)“入孝”(西)“出弟”(东),成为村的最高指示。内二口阔气的天井(青砖铺面)间隔二排二面坡悬山顶灰瓦房,侧配东西厢房。垂花门(中堂)由八根红砂岩立柱撑立的二面坡歇山顶建筑,木质八角形藻井,三级雕龙头斗拱,棚板侧面雕麒麟、凤凰(“左麒麟,右凤凰”取代“龙凤呈祥”图案),更是罕见。正房二根红砂岩撑柱,中央设神龛,供李氏祖先灵位,配联:“入祠思祖德;登堂念宗功。”檐板书“右昭右穆”字。右下角设“旺相堂”,中央书“本坊土主福德神位”,配联:“白石知公老;黄金赐福人。”西厢房辟为“老年人协会”(门楣书“饬纪”);东厢房门楣书“敦伦”),部分辟为李氏展览室。2000多平方米的宗祠青砖砌墙,全用青砖墙瓦顶,雕梁画栋。宗祠西北角的三德公厅坐西南向东南的围屋,属新屋村,二天井三进,六根红砂岩圆撑柱,棱形藻井。进门檐板中央正书“气象万千”,背书“则蔫茗尘”;另有“露满纯椴”“益昭堂”“寿考维祺”等书,也属其独特之处。旁存一座全河石筑5层客家大围,坚固无比,是独特的棋盘围。
贞胜公围屋(牌坊门)坐北朝南,4366平方米,纵横17条街,每套房由“日”和“田”字构成。坪东石牌刻“节孝坊”字。进德公围屋悬“盛世英秀”匾。“新屋俚”建房砖规格均8×6×2寸,6面磨平,每天砌砖不得逾3块。内外墙平滑如砥,砖缝横直对缝,
宗祠西北角为“栋护晴岚”围,是村中炮楼。围坐北朝南。长方形,5层,高15米,长41.6米,宽31.3米,占地面积1302.1平方米。庑殿顶覆黛瓦,灰瓦垄。南墙中央红砂岩砌1米厚拱门,铁门板,牌坊式楣镶“栋护晴岚”匾(含仙境背景)。河卵石砂浆砌墙至顶;青砖砌角、角楼(炮角)、一字形、十字形、拱形和方形窗窗,牙砖叠涩圆纹重檐,卷草垂脊。外墙厚1米。内卵石铺天井,红砂岩甃1米高沿井。青砖砌圆、方立柱。“回”字楼井,木走廊,木梯通顶。分多间房,拱门相通。北、西卵石砌沿,筑近4米宽的护围濠。南、东侧有厢房护卫,墙东南角开拱门,与宗祠沟通。宗祠附属建筑。县文物保护单位。翠竹依依,绿树荫荫。整体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