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河北承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2 属于: 佛教文化辞典

佛教寺宇。位于河北承德西北郊避暑山庄东北一带,共有八座藏传佛教寺宇建筑,故称。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它们是:(1)溥仁寺。又称前寺,位于磬锤峰下,初创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蒙古贵族庆贺康熙帝六十寿辰而建。寺有康熙帝御制《溥仁寺碑》。寺内正殿名慈云普荫殿,内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后殿名宝相长新殿,供无量寿佛九尊。(2)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圆亭子”。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仿西藏三摩耶庙而修。全寺总占地约2.3万平方米,寺内有《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寺的主殿大乘之阁,高36.75米,内置千手千眼观音泥金立像,高达22.28米,以松、柏、榆、杉、椴五种木头雕成,重达110吨,为我国最大的金漆木雕观音像。(3)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当时准噶尔蒙古达什达瓦部举部投归清政府,后又迁徙至承德定居。乾隆帝对此十分重视,命仿新疆伊犁河畔之“固尔扎庙”修建此庙,以示纪念,故又称“伊犁庙”。庙外有三层墙垣,有棂星门及三道山门,最内层周围六十四间房屋围绕,中间为三层重檐的普渡殿,殿内供绿渡母塑像。全庙仿佛一座设防严密的方城,背衬燕山诸峰,气势显得格外庄严。(4)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上层反动分子叛乱后,特为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及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来承德朝见时观瞻而建。寺中主要建筑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成,状如圆亭,故俗称“圆亭子寺”。旭光阁内有一立体曼陀罗,奉上乐王佛。阁顶有二戏珠藻井,制作精美,被视为该寺的宝物。(5)普陀宗乘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767-1771)。当时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各民族王公贵族齐集承德,祝贺乾隆六十寿辰和他母亲八十寿辰。为此,乾隆下令仿全国喇嘛教的中心——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此庙,故俗称“小布达拉宫”。庙内之大红台高42.5米,宽约60米,气势雄壮,突兀于丛绿之中,分外庄严。平台上有万法归一殿,系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寺前又有若干方形僧房,错落于山坡上,使普陀宗乘庙的威严之感与简远之度溶成一体,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6)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系汉族佛教寺庙建筑,内奉文殊骑狮立于莲台上之像,高10余米。(7)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俗称行宫。当时西藏的政教首领班禅六世长途跋涉二万余里来到承德,为乾隆帝庆祝七十寿辰。乾隆帝因下令仿班禅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汉译为“须弥福寿”)寺的形式建筑此庙。寺门额为乾隆帝亲笔书“须弥福寿”四字。寺内之大红台,系三层楼建筑,中建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六世讲经之处。殿顶覆以鎏金铜瓦,四脊各有两条金龙,曲身扬尾昂首,作腾空欲举之状。寺内还有八角七层琉璃塔,高约20米,耸立山后冈峦,十分醒目,世称“万寿塔”。(8)罗汉堂。已毁。承德八外庙是清代诸帝接待蒙古族藏族及新疆、西北少数民族领袖之地,其建筑将满、汉、蒙、藏等建筑风格容于一寺之中,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中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