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
【介绍】:
又称法国1789年革命(French Revo lution of 1797)。法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世纪末,法国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表现在由农民、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构成的第三等级同由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结成的特权等级之间的冲突。面临饥荒和工商业危机而束手无策的法王路易十六(Louis ⅩⅥ,1754—1793)被迫于1789年5月5日召开三级会议(Estates General),但在表决权问题上未能与第三等级取得一致意见。代表庶民的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7日宣布单独成立国民议会,争取制定宪法。国王名义上承认了国民议会,但又派兵包围了凡尔赛宫(Versailles),企图解散制宪会议。7月14日,愤怒的巴黎市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Bastille)。革命席卷全国。各地接连爆发城市起义和农民起义。在巴黎和各地,资产阶级着手组织国民自卫军。一些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开始掌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市政府。8月4日,在革命群众的压力下,贵族和教士们宣布放弃一切特权。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Citizen.简称《人权宣言》)。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君主立宪派推行的反动政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第三等级随即发生分化,各派围绕着革命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战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0月,代表工商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Girondin)控制了立法会议。吉伦特派主张对流亡贵族和反动教士采取措施,并支持以战争手段团结人民,保卫自由、独立和革命成果,由于逃亡国外的贵族(王党分子)和反动教士竭力煽动反革命情绪,欧洲各封建君主国结成反法同盟,伺机进行武装干涉,战争迫在眉睫。1792年4月,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在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动势力进攻下,法国陷于困境。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国王,结束了君主立冼派的统治,温和的共和派—吉伦特派开始掌权。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翌日宣告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国民公会法庭以叛国罪判处路易十六死刑,并于1793年1月执行。由于掌权的吉伦特派革命不彻底性,不能采取紧急措施保卫革命,因而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外国干涉军深入国境,王党叛乱四起,共和国危在旦夕。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Jacobin)掌权,建立了革命民主专政。在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1758—1794)领导下,雅各宾派同人民群众携手,采取了许多巩固和发展革命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改组了救国委员会、治安委员和革命法庭,改革了军事并重组了军队,挽救了革命,平定了叛乱,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但是,雅各宾派成分不纯,内部矛盾导致该集团四分五裂。雅各宾政府未能彻底解决国内的政治问题,因而同城市平民和贫苦农民的关系日益疏远。同时,敌视雅各宾派的大部分资产阶级倒向反革命一边,1794年7月27日,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政权,建立热月党人统治,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之手。法国大革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封建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