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91年埃塞俄比亚内战
埃塞俄比亚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所引起的长期战乱。厄立特里亚省(Eritrea)要求民族独立和提格雷省要求民族自治的问题成为埃塞俄比亚内战的主要根源。穆斯林和基督徒混居的厄立特里亚濒临红海,是埃塞俄比亚通过海洋进行对外交往的主要门户。1890年意大立殖民者侵占厄立特里亚。1941年英军军队进占该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决定厄立特里亚由英国“托管”。195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规定,从1952年9月起,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地区,同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1961年9月,厄立特里亚部地区发生穆斯林暴动,反对合并。塞拉西皇帝(Haile Hela-ssie)出动军队进行镇压。1962年,厄里立特里亚被改为一个省。反政府派组成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LF—EritreanLiberatiom Front),开始进行武装斗争,要求独立。与厄立特里亚省毗邻的提格雷省则成立了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要求实行自决。70年代初斯,厄立特里亚反政府武装得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游击区不断扩大。但是解放阵线发生内讧,出现分裂。相继成立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 Eritrean Popular Liberation Front)和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人民解放力量(ELE—PLF)坚持游击战争,反政府武装发展壮大起来。1974年9月,埃政府军发生兵变,厄籍人安多姆将军出任军政府首脑,废黜帝制。11月,亚的斯亚贝巴发生政变,安多姆被杀。厄解放阵线和人民解放阵线随即共同采取行动,向阿斯马拉(Arsmara)和克伦(Keren)等城市发动进攻,埃军政府出动大量步兵和坦克进行反击,并出动飞机轰炸游击队营地和村庄,内战迅速升级。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厄游击队占据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埃政府军只能固守城市,军事行动受到限制。双方遂形成对峙局面,1976年5月,埃军政府调集志愿民兵约5万人向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但被粉碎。1977年1—8月,厄游击队乘埃政府军被牵制在欧加登地区(见欧加登战争Ogaden War)发起大规模攻势,相继攻占卡罗拉(Karora)、纳克法(Nagfa)和克伦,并包围红海岸边的马萨瓦港(Massawa),同年2月,门格斯图上校(Mengistu Haile Mariam)杀死塔法里·班蒂将军(Tafari Banti)自己出掌政权。欧加登战争结束后,埃军政府在苏联,古巴军事人员帮助下,于1978年6月,出动正规军和民兵共约10万人向厄游击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收复了大部分城镇,但厄游击队仍在少数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坚持武装斗争。70—80年代,埃境内多次发生天灾饥荒加上连年战祸,民不聊生,成千上万的厄立特里亚人逃亡苏丹。80年代中期,随着东西方关系缓和以及苏、古开始从非洲脱身,门格斯图亦开始调整内外政策。1988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thiopian People's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Front)成立,并积极开展反政府武装斗争。1989年,厄政府开始同反政府组织举行谈判,但进展不大,战火依然不断。1990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和奥莫罗解放阵线三大反政府武装发动攻势,埃政府军接连败北。1991年5月,门格斯图辞去总统职务,出走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的武装力量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武装力量占领阿斯马拉市和阿萨布港(Assab).由于反政府武装各派组织的部族背景和政治主张不同,相互间和矛盾错综复杂,埃塞俄比亚仍处于动荡不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