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990年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各教派、党派围绕国家权力的分配一直纷争不休。长期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是教派势力强大的基督教马龙派。但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和教派结构的变化,已发展成占全国人口多数的穆斯林要求重新分配国家权力。于是,两大教派的矛盾和斗争逐渐激化。1970年9月开始,巴基斯坦游击队的主要武装力量约1.5万人自约旦转驻黎巴嫩南部地区。对此,黎巴嫩的穆斯林教派表示欢迎,基督教派则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黎巴嫩政府和黎巴嫩基督教徒又与巴基斯坦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导致黎巴嫩卷入了阿以斗争。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马龙派长枪党担心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势力壮大,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调动所属的民兵在天主教区袭击巴勒斯坦平民,杀害了十几名巴勒斯坦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以基督教马龙派民兵为一方,穆斯林民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为另一方的历时19个月的大规模内战。叙利亚以调解为名介入这场战争,并大力支持基督教武装马龙派,目的在于黎巴嫩建立一个亲叙的政府。因此,直接干预黎内政。但黎巴嫩内战并未因此而停止,直到1976年10月18日,黎巴嫩、叙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与巴解组织5国6方在利雅得召开首脑会议,决定由阿拉伯国家组成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进驻黎巴嫩时,长达19个月的内战才暂告停止。当选总统萨尔基斯(Elias Sarkis,出生于1924年)遂着手恢复社会秩序。但是黎巴嫩北部在叙利亚军队控制之下,沿海地区在基督徒控制之下,左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则控制着南部几处飞地。不久,叙利亚军队与基督徒军队又开始交战。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南部,摧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根据地,占领利塔尼河(Litani R.)以南大片地区。联合国出面干预后,以军撤离,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该地区。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Bekaa Valley)集结兵力,并与基督教长枪党民兵为争夺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札赫勒(Zahle)周围的高地而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是年4月28日,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军队,并轰炸贝鲁特地区。1981年7月24日,交战各方达成临时停火协议。1982年6-9月,以色列为消灭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而发动了入侵黎巴嫩的大规模战争(见以色列入侵黎巴嫩Israeli Invasions of Lebanon)。同年9月16-18日,基督教长枪党暴徒围攻西贝鲁特萨布拉(Sabra)的夏蒂拉(Shatila)难民营,328名巴勒斯坦人残遭杀害。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部队以维护和平部队为名,进驻贝鲁特。1983年4月25日,琼布拉特(Walid Jumblatt,生于1947)领导的德鲁兹派民兵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展开激战,舒夫山区(Shuf Mountains)遂处于德鲁兹派民兵控制之下。10月23日,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239人和法军58人被炸死。12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支持和反对阿拉法特(Yasir Arafat,生于1929)的两派在特里波利(Tripoli)发生武装冲突,叙利亚支持的一派终于迫使阿拉法特及其支持者乘船撤离黎巴嫩。1984年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撤离贝鲁特。黎巴嫩各派积怨甚深,互不相让,各霸一方,内战不断,加之外部各种势力的插手,1988年出现了以胡斯为代总理的黎巴嫩政府和以奥恩将军为首脑的黎巴嫩军政府并存、相互处于对抗、炮火连天、内战加剧的局面。1989年10月,黎巴嫩各派在阿拉伯联盟调解下,在塔伊夫(at-Taif)达成停止内战、实现民族和解的协议。1990年9月,以赫拉维总统(Elias Hrawi)为首的黎巴嫩民族团结政府决心解散所有非法武装。10月13日,黎巴嫩政府军和叙利亚军队向拒不承认塔伊夫协议的奥恩所属军队发动闪电进攻,占领贝鲁特东区,奥恩被迫投降。1991年4月12日,赫拉维发表声明,宣布历时16年的黎巴嫩内战结束,黎境内的所有民兵武装必须在4月20日至9月20日彻底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