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北岸上,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其具体位置核定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从采集到的大量细石器标本考证,楼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远古居民的重要聚居点。楼兰建立为国家,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受月氏王统治。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统治。汉元凤四年(前77),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并将国都南迁至扜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约在前凉时期,楼兰古城废弃,埋没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1000多年无人知。1900年的春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他的中国维吾尔族向导艾尔迪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这座迷踪难觅的古城,自此以后,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是:1901年瑞典的斯文·赫定探险队;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探险队;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第二次探险队。这些探险队在罗布泊地区发掘采掠了大量无价古文物,震惊了世界,古楼兰城从此被誉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1922~1988年期间,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考察队,多次到楼兰古城进行综合考察,揭开了楼兰地区古代文明的新的一页。这座古城基本呈现正方形,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329米,西、北两面城墙各长327米,总面积108240平方米。城墙为夯筑,中土层夹芦苇或红柳枝。在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个缺口,似为南北城门。西城墙中部北端有东西错列的两个土墩,似为瓮城遗迹。城内有一条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其中,城内主要建筑布局即以古河道为轴线,分为东北区和西南区。东北区残存遗迹较少,最突出的是有一座九级佛塔建筑。塔身为圆柱体,现残高10.4米,用土坯夹木料垒砌而成。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在佛塔附近尚有房屋等建筑残存。西南区是古城的中心,保存遗迹亦相对较多。正中有三间用土块垒砌的房址,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5米,总面积106.2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直对南城门,东西两端各有一间木结构厢房,木柱上有精雕细刻的花纹和残留的朱漆,中央还有一个小广场。此地可能是当年楼兰统治者的官衙所在。在三间房西面,有一组大宅院,形制尚可辨认。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这个大院木槛朽木用碳14测定,树轮校正年代距今已有1865±80年,相当于东汉时期。距三间房百米左右的西南面是一些短小的房屋建筑遗迹,似为贫民所居。西部和南部房屋遗址的建筑方式,均采用中亚干旱地区常见的构筑,屋墙用芦苇秆和红柳枝纵横排列成篱笆状,然后用皮或草揉制的绳子捆绑加固,外部再抹上泥皮。古楼兰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价值连城。主要出土文物除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镞、石针、石杵等外,还有汉简、汉锦、汉文书、佉卢文书、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铅器、铁器、金器、银器、纺织器、古钱币、漆器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手抄《战国策》字纸,仅仅比蔡伦在105年发明造纸晚120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发掘出的汉锦色彩绚丽,做工精致。有的绣有“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有的绣有“延年益寿”、“昌乐光明”或“延年益寿宜子孙”,制作年代在1~2世纪。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古城是楼兰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魏晋至前凉均在此设置西域长史,它对东西经济、文化的交往和经营开发西域起过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复杂原因,这座古城废弃了,湮埋于“雅丹”荒漠之中1000余年。今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察发掘,这座古城将更加显示出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