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 简体版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無家別 繁体版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wú jiā bié 拼音版
鉴赏
【鉴赏】
1、《无家别》这首诗是“三吏”、“三别”组诗中的最末的一篇,也是六首中写得最沉痛、最凄怆的一篇。
2、《无家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它通过一个在邺城战役侥幸活下来的士兵的自述,描绘了战乱结束后农村萧条、残破的景色,抒写了他第二次被征而无家可别的悲痛。从而揭露了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道出了他们“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悲愤心声。
3、《无家别》这首诗的重点就在于表现主人公的痛苦心理,但是又没有写成通篇的自我剖白和议论。“生我不得力⋯⋯何以为蒸黎”,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其余都是在叙事或写景中表现心理活动,因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心理变化要以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必然逻辑为依据。因此,《无家别》这首诗所展示的正是主人公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4、当这位士兵第一次被征后返回故乡,看到家乡出乎意料的萧条和残破时,他仅企求“安辞且穷栖”和“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安史之乱使得主人公家破人亡,但他却仍用积极的态度去努力适应这艰苦孤寂的生活环境。当他听到又一次被征的消息时,开始还是企图用离家不远进行自我解脱,只是当他真的要离开家乡,看到自己竟无家可别、无亲人可别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可怜。就是这么一个一向忍辱负重的人,也被迫在绝望中向现实抗争,是现实逼着他认识了生活的残酷,认识了自己命运的凄惨。
5、诗人杜甫面对生活,深入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艺术概括和提炼,创造了代表作“三吏”、“三别”。这两组诗,另一方面反映了唐王朝那种毫无章法、丧失理智的抽丁抓人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的统一,不得不忍受各种困难应征服役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杜甫自己的与国同存亡的伟大精神和思想。诗人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从一般人看到而想不到的事物中表现主旨。《无家别》这首诗的主人公之所以让人同情,不仅在于他的形单影只,孑然
一身,更在于他认识了这种情形的深刻含义,感到了自己失去的不仅是家庭、亲人,而且是最起码的人生权利,这就是《无家别》这首诗成功地告诉了我们的东西。这样构思,不仅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后人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五古前人多以质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一门径。”(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