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但是这个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于是"难兄难弟"便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