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称呼的由来:春秋战国之前叫“王姬”
“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来也作为形容妇人的美称。人们认为这个字比较高贵,而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于是就能配得上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皇帝的儿子,有称呼“王子”的,有称呼“皇子”的,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不过皇帝的女儿叫做“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来也作为形容妇人的美称。人们认为这个字比较高贵,而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于是就能配得上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也要结婚,结婚就得办婚礼,得有主婚人。一般来说,家长要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长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贵,属于遇到什么事儿都支使别人去干的主儿,没法做主婚人。古人很聪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里挑人选。由于要主婚,所以这个人选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个时候的诸侯,级别最高的就叫做“公”,因此“王姬”的定义就变成了:需要由“公”来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们又被称为“公主”了。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春秋指掌碎玉》中说,所谓“公”,指的是“三公”。在周代,“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
到了后世,“公主”的称呼就固定下来了,还衍生出了一些变化。比如“长公主”,在汉代、明代,指的都是皇帝的姐妹,而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皇的姐妹,被称为“大长公主”。唐代有“郡主”的称呼,指的是太子的女儿,到了明清时期,就将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了。
清代有特别的叫法,来区分皇后与妃子所生的女儿,前者叫做“固伦公主”,后者叫做“和硕公主”。
- 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的狼图腾是什么意思
- 哈萨克族民歌简介 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
- 满族饮食 满族的满汉全席有啥历史
- 古代年终奖怎么发?大将军奖金折合人民币10万元
- 门巴族服饰 门巴族服饰文化简介
- 回族婚姻 回族人最主张什么样的婚姻形式呢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生斋是什么意思
- 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 拉祜族人们是怎样过“库扎”节和“火把节”的
- 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的女装有什么特点
- 钟馗是什么神仙?钟馗为何能成为春节时期的门神
- 鄂温克族是怎样对待离婚和再婚的
- 东乡族饮食 东乡族的盖碗茶有什么特色
- 景颇族文化 景颇族舞蹈与音乐简介
-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何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汉族节日 汉族清明节历史由来简介
- 彝族的简介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是源于一脉吗
- 塔吉克族宗教 塔吉克族信仰什么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