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海德格尔诗意的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因此人应当诗意地生活。下面呢就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海德格尔夫妇
首先关于诗意地生活,它源自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和谐。曾经季羡林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认为当人的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怎样的诗意地生活。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就曾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认为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这种“诗意地栖居”,旨的是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
此外,海德格尔作为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以及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倡导“诗意的栖居”这一存在的至高境界的时候,其中对于“诗”所具有的内涵早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中的“诗”了。而是一种被海氏提升了很高层次的、并且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诗”。这里的“诗”不仅仅包含了文学审美意义上的诗意,还甚至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构筑和创造。这是人得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存在的重要途径。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
海德格尔,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对技术的追问阐发了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病因,并且还分析了技术时代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同时。海德格尔又通过他独特的语言观和艺术观提出了拯救的可能性。所以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对语言、艺术的沉思,都既具有其合理意义。
海德格尔
首先我们知道,在20世纪以来,现代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它所发挥的威力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渗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技术对文化整体的深远影响,不能不令人深思。海德格尔正是从这一视角开始了他的技术之思。
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是并不需要关心技术的本质问题的。因此,对技术的本质进行追问,并指出这是一个技术之外的哲学问题。后来经过一系列艰深的推理论证,海德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技术曾作为一种技艺和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让显露的方式,使“存在物从遮蔽中而特地进入其显象的显露中去,技术,从来不指制作活动”。
此外,海德格尔还认为,技术在本质上已成为一种“框架”。也就是说,技术成为框架似的完全束缚着人,束缚着人的视野,使人只知道从事技术的制造和生产,这种原来人类认识世界的去蔽方式,现在反而使人受其制约和束缚,成为遮蔽的主要表现。
海德格尔老子
历史上的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相比之下,他对于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一样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据说,他曾经想与中国的一名学者人合作将《道德经》翻译成德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一结果,并不阻碍我们将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思想联系起来。其中“存在”与“道”不仅是两位哲学家思维成果的对比,也是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大碰撞。
海德格尔
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