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施里芬计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当初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利用无数次军事演习、图上作业、兵棋推演以及复杂的数学公式演算,精确地计算出了一个时间表,调动一支百万人以上的大军的集结、行军、作战、补给的时间表。而这个高效的时间表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整套进攻方案。可惜最终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失败了,那么施里芬计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施里芬计划图
关于这一问题,就要从施里芬计划当初形成的背景来看。当时,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已经在1882年的时候就签订了三国同盟。随后德国人与英国在1890年7月两国进行协定,使得德国放弃了桑给巴尔但获得赫尔戈兰。同年初期也建立了近乎同盟的关系。为此,这就使得法国在欧洲获得安全的唯一希望就落到了俄国身上。
在1891年的时候法俄协约签订。俄国本想借这个协约促使德国续订“再保险”条约,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于是俄国在1892年8月答应了法国对德作战的义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德西和施里芬都认为两面作战不可避免。作为一个严格的技术专家,施里芬认为德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在一个敌人还没准备就绪之前就把另一个敌人打垮。俄国是个较弱的对手,但它的地理条件使得速胜几无可能。而法国人是可以一举打垮的。所以在施里芬的战略就是,在一场欧洲大陆的战争爆发之时,先攻击法国,再对付俄国。
再从1914年,法德两国之间的国防以及工业数据来看,他们两国的整体国力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如果当时欧洲格局扔保持1890年代初乃至1900年代的情况的话:法国和比利时孱弱,俄国反应迟缓,英国欠缺大陆能力,那么施里芬计划仍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
施里芬计划特点
施里芬计划是一战前夕德国将领施里芬所提出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个计划是德军军事思想的核心,那么施里芬计划特点是什么呢?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特点有两大方面,一个是速战速决。德国周围强敌围绕,且各个虎视眈眈。一旦开战,德国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虽然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极其善战的民族,但是也无法经历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施里芬认为,只有在短期内打败宿敌法国,才能获得战略的主动权。速战速决,是德军成功的关键因素。
除了速战速决,施里芬计划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围歼。施里芬认为,只有将军队集合起来,统一朝着一个地方进攻,必然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军的英勇善战,也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防止法国的军事进攻,施里芬将德国八分之七的兵力,用来防守法德边境,而在东线仅仅派驻了10个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地发挥施里芬计划的优越性。法国是德国最仇视的国家,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时代还是德国的容克贵族时代,法德之间的几场战争,让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施里芬计划也是德国针对法国所设计的军事战略。
施里芬计划虽然有这两个明显的特点,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战争过程的不确定性,让施里芬计划成为德军的束缚。但是施里芬计划特点,依然对后世军事家指挥战役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施里芬计划简介
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并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中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的战争中,用来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下面就具体来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主人公
第一、计划提出的背景:在1870年的时候,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后来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并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从而很大程度的从军事与经济上削弱法国。
第二、计划具体内容:就是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来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
第三、施里芬计划的主人公--施里芬。他出生于33年,在早期曾的时候学习法律,后来从军。在1853年,他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了第一禁卫枪骑团。于1854年12月调服为了正规军,被任命为少尉。在1858-1861年的这段期间,他一直在军事学院学习。于1865年,施利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四、施里芬计划结果。关于施里芬制订的战略,虽然施里芬临终时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可是依然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