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

属于::南宋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周必大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鸿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在庐陵逝世,享年七十九岁,获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多有往来。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周必大

人物生平

刻苦勤学

周必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年8月15日)巳时出生在平江府府治长洲(今江苏苏州),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学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其父周利建卒于扬州,周必大被寄养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 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周必大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青少年时的周必大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文章起家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建康府教授、左修职郎。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学录,应召前往应试馆职,宋高宗读了他的策文后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掌制手)。”之后周必大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馆职再次召试的例子从此开始。此后,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拜官监察御史。 

不惧权贵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八月,周必大拜官起居郎。一次,他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说:“朕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周必大应召呈奉,孝宗十分满意。之后孝宗亲临经筵时,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 [12]  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时,曾论及边境事务,孝宗为四川感到担忧,周必大借机陈说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减少四川的赋税。又应孝宗诏令条奏十事,都切中时弊。 [13]  之前,左右史之职空缺,史料记注中断、累积许多,周必大奏请必须记下君臣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孝宗看。九月,因几次直前奏事甚合孝宗意,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任中书舍人。

此后,周必大又任给事中,他在任内封驳政令失当之处,不用权贵、宠臣。当时,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此举不妥。孝宗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金国索取绍兴和议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改正敌国称呼,金国为之气沮。

隆兴元年(1163年),周必大与金安节等上疏回驳孝宗授宠臣大渊、曾觌为知閤门事的任命,但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请求外出奉祠。

备受圣眷

乾道四年(1168年),周必大出知南剑州,之后又改任提点福建刑狱。他在入宫承对时,希望孝宗朝廷内外举荐文武人才,将他们所长之处分别登记造册,藏于宫中,以备缓急之用。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书少监兼权任直学士院,并兼领史职。当时的制书草拟仿效汉宣帝时制度,为郑闻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孝宗修改。周必大上奏批评西汉诸臣,希望孝宗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孝宗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甚至希望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孝宗加太上皇(即高宗)尊号时,周必大认为不应称“嗣皇帝”,应称“皇帝”,孝宗采纳。赵雄出使金国时,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孝宗对此颇为赞赏。

五月,周必大兼任兵部侍郎,他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的不足。不久,权任礼部侍郎,兼领直学士院,并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天,孝宗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应对,孝宗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唐太宗与魏徵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却未成功绩,治政的好坏及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周必大等尽言对错。周必大认为孝宗频繁更换将领与郡守,是两大弊端。孝宗赞同,便革除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孝宗很是赞赏。

诤言直表

乾道八年(1172年),周必大兼任翰林侍讲,又兼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外戚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事,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孝宗诏拟的草令,周必大奏道:“过去满朝之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合适,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臣不敢草拟此令。”孝宗迅速让王曮草诏,贬二人为宫观官。张说公开奏章内容,并荐举二人,但孝宗仍不予理睬,但是却减轻了贬斥的力度,于是莫济和周必大分别被贬到温州与建宁府地方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却三次请求担任宫观职,他因此名气更大 

淳熙二年(1175年),周必大任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学士院。孝宗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朕十分倚重你。”随后,周必大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赵光义)储备人才,为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赵曙)、哲宗(赵煦)所用。自章惇蔡京打击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靖康之变)。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周必大被封为管城县男爵。随后周必大又兼任朝散大夫。当孝宗常亲临球场,周必大说:“臣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赵匡胤)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爱。”孝宗脸色一变,说道:“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意外发生的事故)?朕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之后周必大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翰林学士。

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周必大拜朝请大夫兼翰林学士。九月,天下久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周必大在当值时被孝宗召见,上言:“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参与,臣很担心。”孝宗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臣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君臣相洽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孝宗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旋即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又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孝宗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建议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之后又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淳熙七年(1180年),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孝宗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说一句话,以后便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孝宗深以为然。当时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淳熙八年(1181年)五月,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孝宗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应该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

位极人臣

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孝宗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的事情,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当时,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孝宗问:“金主(指金世宗完颜雍)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要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以不精心选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担任枢密使。孝宗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其他人都难以胜任。”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陈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孝宗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谋求军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孝宗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驻守边境的大臣与西夏订立盟约。周必大一概不理会,劝孝宗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后证明所传的话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担任右丞相。他首先上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书。”

同年十一月,高宗逝世,朝廷议定根据显仁皇后(高宗生母韦氏)逝世时的先例,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朝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孝宗便身着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

淳熙之禅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出殡,周必大根据宋太宗出殡时宰相吕端的旧例,请求随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摄任太傅之职,充任山陵使。举行明堂大礼时,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为济国公。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孝宗让他离职,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朕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陛下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过度了些,怎么会到厌倦于政事辛劳的地步。”孝宗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祭礼举行时朕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朕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这可以吗?朕正要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赐给周必大高宗禅位时的亲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议。 [37]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事后,任命周必大为左丞相,迁封许国公,留正拜为右丞相。同月,孝宗身着吉服前往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陛下了。”于是哽噎无法说下去,孝宗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宋光宗即位后,询问当今的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同年三月,周必大被加授为少保,改封益国公。李巘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孝宗召来李巘,命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巘贬到地方任职,周必大因而请求离朝。

国子司业何澹最初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担任学官,许久未迁官。后经留正举荐方才升迁,他因而怀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谏官之职予弹劾,致使周必大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判潭州。何澹对周必大谴责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观使。其后改判隆兴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观文殿学士、判潭州,恢复观文殿大学士之官。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封荥阳郡公,后又复封益国公,改判隆兴府,他辞去此职,获拜醴泉观使。

伪学罪首

宋宁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首陈四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

庆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庆元六年(1200年),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诛杀韩侂胄、驱逐陈自强,由周必大接替任职。次年,韩侂胄的党羽、御史施康年以吕祖泰的上书为借口,弹劾周必大首倡“伪学”(指理学),又私植党派。韩侂胄于是降周必大为少保。在“庆元党禁”中,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年),宁宗恢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

生荣死哀

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太师,为其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十二月,葬于庐陵县斗冈原上。

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赐周必大谥号“文忠”。

嘉定元年(1208年)十一月,宁宗命楼钥为周必大撰碑铭,并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赐予周必大家。

周必大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