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
属于::唐朝张说(yuè)(667年-731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张说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拜相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张说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时,持节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后又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并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
张说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因此遭到弹劾,被免去中书令,后被迫致仕。不久,张说被起复,先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年)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张说的祖先原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代居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至河南洛阳。
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制科考试,命吏部尚书李景谌考核策论,张说的应对排名第一。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将张说定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后任左补阙。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在女儿太平公主引荐下,“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先后觐见武则天。年逾古稀的武则天见后“甚悦”,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倍加宠爱。武则天晚年“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日,惟张易之、张昌宗侍侧”,“政事多委易之兄弟”。
得武则天如此宠爱,二张兄弟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宰相魏元忠赋性坦直,曾谏止女皇亲近小人。于是,二张于长安三年(703年)制造了著名的“魏元忠案”,污蔑宰相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谋反。案情由武则天在殿上亲自审问。张说被张氏兄弟威逼利诱传上殿当证人。
《旧唐书·张说传》载:“(张)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易之诬构耳。”他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由于没有“谋反”的真凭实据,二张没敢杀魏元忠,将之贬为高要尉,将高戬贬谪岭南。张说却因此大大触怒了张氏兄弟及武则天,被“坐忤旨配流钦州,在岭外岁余”。
699年(圣历二年),武则天命张说等学士四十七人编修《三教珠英》,并由麟台监张昌宗总领此事。但是,张昌宗不学无术,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
700年(久视元年),武则天在三阳宫避暑,到了秋天还不回京。张说上疏进谏,并提出四条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则天没有理会。
702年(长安二年),《三教珠英》修成,张说改任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被提拔为凤阁舍人。
703年(长安三年),张易之与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并让张说作证。张说在武则天面前,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张说却因忤旨被流放钦州(在今广西)。
回朝任职
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张说被征拜为兵部员外郎,后任工部侍郎。不久,张说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但丧期未满,中宗便欲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当时,礼教衰薄,很多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被起复为荣耀,而张说却能坚守礼制,数次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后,张说复任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张说改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谋夺皇位失败,其党羽数百人被捕获。东都留守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只一个晚上便查清此案,将主谋张灵均、郑愔等人捕获,弄清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睿宗慰劳道:“知道你审理这个案子,不冤枉良善,不遗漏罪人。如果你不是忠正之人,怎能做到!”并命他与国子司业褚无量一同担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
担任宰相
711年(景云二年),张说进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当时,太平公主交结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睿宗对侍臣道:“有术士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宫,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张说则直言不讳道:“这是有小人想离间东宫,陛下如果让太子监国,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胆怯,流言便会平息。”睿宗大喜,当日便命李隆基监国。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湜为宰相。张说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罢去相位,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张说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怀阴谋,于是派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
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张说被征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职名称,张说被改封紫微令。
贬出京师
张说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张说的计谋,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后,张说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范府中申述诚意,结果被姚崇告发。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张说又被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
716年(开元四年),苏颋担任宰相。张说与苏颋之父苏瑰是故交,便撰写一篇《五君咏》,在苏瑰忌日时献给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载苏瑰的故事。苏颋非常感动,向玄宗进言,改任张说为荆州长史。不久,张说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平定叛胡
719年(开元七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
720年(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副使李宪得知后派人传信,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721年(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当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反戈,叛军溃散。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副使史献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建议把他们全部诛杀。张说道:“如果把他们全杀了,是违背了天道。”于是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同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722年(开元十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巡视边防五城。当时,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俘虏三千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唐玄宗对此犹豫不决,张说道:“边军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真能制敌,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玄宗这才答应。
当时,诸卫府兵贫弱,大都在轮班休假时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便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的彍骑卫队。
复居宰辅
同年,唐玄宗从洛阳返回长安,途中打算前往并州。张说道:“汾阴脽上有汉朝所立的后土祠,这里的祭祀大礼长期废弛;陛下应当趁巡幸之机重修此礼,以便为农事祈求丰年。”玄宗接受他的建议。
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回京,升张说为中书令。不久,玄宗设立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让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并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其事。
724年(开元十二年),张说倡议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之事,并与徐坚等人草拟封禅时的礼仪程序,对不合时宜的旧仪程加以改正。725年(开元十三年),玄宗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同年,玄宗封禅泰山,临行前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张说撰写《封禅坛颂》,准备刻在泰山之上。封禅时,张说将跟随上山的执事官,都安排为自己亲信之人,并且越级升为五品,而对随行的兵士,只加功勋,不给赏赐。因此,朝野内外都埋怨张说专权。
被迫致仕
726年(开元十四年),玄宗打算重用河南尹崔隐甫,结果在张说的干涉下,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张说虽有才智,但脾气暴躁,生性贪财,对同僚常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他与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对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议,大多加以压制。不久,崔隐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书唐玄宗,弹劾张说勾引术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唐玄宗便命源乾曜与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结果罪状大多属实。
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为张说鸣冤,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视张说。高力士回来后,对玄宗道:“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又述说张说对国家的功劳。玄宗于是赦免张说,仅罢免其中书令之职。
张说被罢政事后,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职。唐玄宗不许,并且在遇到军国大事时,仍旧派人去询问他的意见。崔隐甫等人怕玄宗还会起复张说,对他百般诋毁。727年(开元十五年),唐玄宗勒令张说致仕退休。
晚年生活
728年(开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张说兼任集贤殿学士。
729年(开元十七年),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不久,张说又因修撰《谒陵仪注》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730年(开元十九年),张说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并亲自为他书写药方。同年一月,张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唐玄宗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太师,赐谥文贞。
张说的诗词
- 杂曲歌辞·踏歌词
- 岳州守岁二首
- 元朝(一作幽州元日)
- 被使在蜀
- 正朝摘梅
- 广州江中作
- 书香能和尚塔
- 醉中作
- 送梁知微渡海东
- 奉宇文黄门融酒
- 奉裴中书光庭酒
- 奉萧令嵩酒并诗(已下三首,俱赐宴东堂作)
- 喜度岭
- 春雨早雷
- 闻雨
- 清远江峡山寺
- 别灉湖
-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
- 巴丘春作
- 游洞庭湖
- 岳州夜坐
- 岳州宴姚绍之
- 对酒行巴陵作
- 岳州观竞渡
- 岳州西城
- 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
- 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
-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应制
- 侍宴蘘荷亭应制
-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
- 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 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
- 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
-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应制
- 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
- 侍宴武三思山第应制赋得风字
- 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 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
-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 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 送尹补阙元凯琴歌
-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 巡边在河北作
- 同赵侍御乾湖作
- 城南亭作
- 邺都引
- 安乐郡主花烛行
- 离会曲
- 时乐鸟篇
-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
- 南中送北使二首
- 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
- 石门别杨六钦望
- 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
- 送乔安邑备
- 寄许八
- 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
- 同刘给事城南宴集
- 奉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见贻之作
-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 扈从南出雀鼠谷
- 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
- 将赴朔方军应制
-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 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
- 奉和御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 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 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
-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
-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 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
- 奉和圣制幸凤汤泉应制
-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
-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 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
- 幽州新岁作
- 灉湖山寺
- 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一作瞩目应令,一作
- 扈从温泉宫献诗
- 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徐高御挽歌
-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 李工部挽歌三首
- 崔司业挽歌二首
-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 崔尚书挽词
- 韦谯公挽歌二首
-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 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二首
- 阙题
- 岳州守岁
- 湘州北亭
- 晦日诏宴永穆公主亭子赋得流字
- 河上公
- 和张监游终南
- 古泉驿
- 杂诗四首
- 咏瓢
- 夜坐
-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 山夜闻钟
- 闻雨
- 一柱观
-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 五君咏五首·郭代公元振
- 游龙山静胜寺
- 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环
- 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
- 岳阳早霁南楼
- 出湖寄赵冬曦
- 灉湖山寺
- 游洞庭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