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
属于::唐朝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人物简介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吴融从僖宗咸通六年(865)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龙纪元年(889 )才中举,当时他已经四十岁了。登第之后的吴融仕途并不顺遂,先是随韦昭度入蜀平乱,无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谗言,遭贬荆南;干宁三年(896)才被召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后入充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 )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乱,致使吴融逃出京城,流落阌乡;天复三年(903)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迁承旨,最后卒于任翰林承旨一职任上。观其一生,宦海浮沉,几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贬或流落他乡,这与晚唐动荡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关联,混乱的政治局势,导致吴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忧郁的个性,以及笼罩着淡淡哀愁的诗歌。
唐末的政治在朋党、宦官、藩镇同时危害之下,在位君王又多半年幼昏庸,天灾、兵祸不断,社会各种乱象、弊病丛生,对晚唐衰颓国势的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人民生活也在繁重的赋税压力下,更显艰困。民不聊生的惨况,加上政治社会的乱象,对一向细腻敏感的诗人是很具影响力的,面对政治上种种乱象的无力感,让诗人们以诗笔表达胸中不满的情绪,以诗直陈社会乱象激愤直切者,希望发挥积极讽谏的效果;消极失望者则将关心的焦点射向自身,或纵情声色或避世远祸,诗风则呈现轻巧绮丽或淡泊凄清;更有一群诗人,长期接触低下阶层民众,深知民间疾苦,自身又长年贫病交迫,诗作多奇险寒狭之风。除了政治、社会与文坛风气影响之外,与朋友的交游,往往也会影响一个人,吴融所往来的朋友,除官场上的长官、同僚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这些诗人如释贯休、皮日休、陆龟蒙、方干、韩偓等,对吴融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吴融诗歌所呈现的风貌,是丰富而多元的,他既有直指当世的讽刺之作,也有纸醉金迷的艳情之作,更有崇尚淡泊闲适或寒狭僻涩之作。吴融的诗歌创作题材,大致可分为「寄赠酬答」、「登临游旅」、「咏人咏物」、及「个人抒怀」四类,虽然各种题材都呈现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但最特别的是,无论何种题材的创作,都多少表达了吴融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这种左右为难的情绪,与晚唐混乱矛盾的社会,形成一种奇特的兼容现象。而吴融的艺术表现一如他的诗歌,呈现多元的写作风貌。在体式上,吴融主要创作近体律绝,其中又以七律为最,他同时兼擅各体,但数量不多;在声律方面,吴融对于平仄、用韵的要求相当精细,着重声律与诗歌内容的相辅相成,使得音节和谐雅正;在用典方面,吴融无论用事、用辞,经常援引经史,却又无陈腔滥调之失,反而能收曲折达意之功,同时能以明用、暗用、活用、反用等方法,使诗歌虽用典而不板滞;在修辞表现上,能运用迭字、色彩、对仗等手法,配合视、听等感官,使诗歌细腻而鲜活的呈现读者眼前。然历来学者对其评价不高,多囿于对晚唐诗气格卑弱,无风骚气的成见,或认为其为亡国之音,不值一谈,甚至针对吴融极少数的艳丽之作,评其靡丽,凡此种种,所论不公。吴融以其独特的诗笔,反应现实,抒写心志,在时代一片衰飒、靡丽之音中,仍不愿逃离现实,不忍弃苦难中的百姓而去,以至于处处表现矛盾、犹豫、哀伤、忧郁、淡泊等情调,而这样的情调与晚唐的时代氛围是非常相似的,如此多面相的反应时代特色的诗家,岂能简单的用「绮丽」二字评定其不足为论,而将吴融摒弃在晚唐诗歌研究之外呢!更何况吴融部分句式参差,语言俚俗浅白的一类诗作,极有可能是宋、元以降,词曲创作师法的源头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总之,吴融生在唐末乱世,诗歌也反映了整个时代风貌,作为一个从唐末接轨至宋元的桥梁式人物,绝非「绮丽」二字足以道尽,将吴融放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上,就能看到他在文学史上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及价值。
人物背景
时代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即一蹶不振,到了晚唐正是最复杂、最矛盾的时期,先后有牛李党争、王仙芝之乱、黄巢之乱、李克用、朱全忠等攻掠诸州。吴融生当晚唐后期,处境较前期更为混乱,前期还有所谓的「会昌之治」(841-846)、「大中之政」(847-859),虽是昙花一现,当时的知识分子仍有力挽狂澜,恢复大唐盛世的志向。吴融生当宣、懿、僖、昭四朝,经历了挥霍无度的懿、僖二朝,二帝沉于逸乐,不思国政,导致宦官专权,藩镇为祸越烈,即使后来的昭宗有心力图振作,也难以挽回颓势,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社会背景
晚唐的社会极其混乱,由于藩镇割据,连年征战,农田荒芜,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艰困,但地方官吏仍逼迫人民缴交繁重的赋税,官逼民反的结果,使得人心思变,一旦有人登高一呼,人民便群起反抗,民乱由是而生。甚至连军队都时有叛变,杀主帅以自代,自称留后的。连象征国家的军队都出问题,显示了国家整体的基础已岌岌可危。
诗坛背景
晚唐的诗坛,是个艺术光芒焕发的时代,近体诗发展至此,已臻成熟,诗人写句属对,无不精工细致,举凡平仄、押韵、用典、炼字,无不精巧。诗歌艺术之美发展到极高的境界,但是或因诗人才力不足,使得诗歌易流于词藻的堆砌;或为了平仄、押韵的需求,字句间显得连结性太弱,过于牵强,诗歌变得精雕细琢,却了无生气。也由于大时代的动乱,宦祸、党争、藩镇,消磨掉诗人救世的情志,在无力回天之余,晚唐诗人不再具有盛唐诗人的豪迈潇洒,也失去了中唐诗人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他们转而关心自身,或消极避世,或纵情歌酒,因此后代评论家多不重晚唐诗,鄙其气韵卑弱。
然仔细的分析起来,晚唐虽无足以引领诗坛走向的诗界泰斗或文学集团,但晚唐诗风仍可大致区分出三条主要的创作趋向:一是承袭元白一派,诗歌内容强调描写社会现实,指陈时弊,文字倾向通俗浅显的创作趋向;二是承接温李一派,有着唯美文学倾向,着重丽藻华辞的创作趋向;三是继承韩孟姚贾一派,用字奇僻,表达寒苦情状的创作趋向。而这三种创作趋向,在晚唐各家的创作中,往往是交错复杂的。于吴融而言亦是如此。
吴融的诗词
- 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笔迹柔媚,出自纤指)
- 杂曲歌辞·水调
- 奉和御制(一本有幸岳寺三字)
- 和集贤相公西溪侍宴观竞渡
- 山居即事四首
- 红白牡丹
- 中秋(此下一本有十五夜三字)陪熙用学士(
- 题豪家故池
- 偶题
- 渚宫立春书怀
-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 谷口寓居偶题
- 无题
- 赋雪
- 寄僧
- 酬僧
- 题延寿坊东南角古池
- 登鹳雀楼
- 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
- 秋日感事
- 莺
- 次韵(一本无韵字)和王员外杂游四韵
- 秋事
-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 题扬子津亭
- 闲望
- 雪后过昭应
- 商人
- 岐下闻杜鹃
-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
- 中夜闻啼禽
- 灵池县见早梅(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诏讨蜀
- 野庙
- 闲书
- 寄贯休上人
- 书怀
- 重阳日荆州作
- 寄贯休
- 秋日渚宫即事
- 荆州寓居书怀
- 和
- 松江晚泊
- 湖州溪楼书献郑员外
- 秋兴
- 端居
- 途中
- 西陵夜居
- 燕雏
- 新秋
- 题越州法华寺
- 寒食洛阳道
- 忆事
- 金陵遇悟空上人(上人与故相国杨公有旧)
- 途中
- 秋园
- 富春
- 山居即事
- 寓言
- 华清宫二首
- 过九成宫
- 出潼关
- 过丹阳
- 和人题武城寺
- 长安里中闻猿
- 岐下闻子规
- 敷水有丐
- 还俗尼(本是歌妓)
-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
- 寄殿院高侍御
- 新安道中玩流水
- 忆钓舟
- 灵宝县西侧
- 即席
- 出迟
- 送僧归日本国
- 送僧归破山寺
- 夏夜有寄
- 春词
- 汴上晚泊
- 送僧南游
- 戏(一本有作字)
- 雪中寄卢延让秀才
- 花村六韵
- 赋雪十韵
- 溪边
- 长安逢故人
- 雨夜
- 旅中送迁客
- 寄尚颜师
- 微雨
- 送广利大师东归
- 关东献兵部刘员外
- 途次淮口
- 咏柳
- 武牢关遇雨
- 春寒
- 早发(一作登)潼关
- 送策上人
- 和诸学士秋夕禁直偶(一作遇)雪
- 御沟十六韵
-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 三峰府内矮柏(一作桧)十韵
- 雪十韵
-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
- 奉和御制六韵
- 败帘六韵
- 玉堂种竹六韵
-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
- 倒次元韵
- 个人三十韵
- 即席十韵
- 追咏棠梨花十韵
- 绵竹山四十韵
- 祝风三十二韵
- 金陵怀古
- 凉思
- 鲛绡
- 潮
- 忘忧花
- 忆街西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