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
属于::清朝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安徽天长人,是清代著名女算学家、文学家,
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王贞仪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
生平简介
简介
王贞仪(1768 ~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迁居江宁(今南京),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诸生詹枚妻。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记载
胡思敬《十朝新语外编》载:“嘉定钱大昕重其学,以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南京藏书家朱诸曾为《德风亭集》写跋中说:“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能文章也;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用桐城学者肖穆在《女士德卿传》中赞扬王贞仪的话来概括,就是“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著作
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星象图释》、《重订策算证伪》、《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文学著作有《德风亭诗钞》、《德风亭集》等。
家世背景
王贞仪的成长与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家原籍安徽天长市,祖父时迁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特别是她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生活坎坷,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
但是,对王贞仪的成长,特别是对王贞仪在科学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
人物成就
数学家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很多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探索
探索自然奥秘.地球是一个大圆球,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这个问题对现代的人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不用发问。可是在互8世纪末叶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却很少考虑或回答不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唯有初出茅庐的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科学工作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
《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精神品质
王贞仪博览群书,锲而不舍。对古籍中的天文资料她仔细体会,吸取营养。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了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也指出,这是错误的。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
另有一些人认为,岁差可以用“土圭”测得。王贞仪指出,上圭只能测日影,哪能测岁差?岁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测出。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古人对日行迟疾没有认识,“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这又错了。“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如今仍使我们钦佩。
同任何科学家一样,王贞仪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地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酒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的反叛精神使她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王贞仪与封建伦理的抗争,在她的不少诗文和书信中都有表白。她简直是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妇女的地位呼号。历史事实也说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风水”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