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
属于::天文学家苏颂(北宋中期宰相,天文学家、药物学家) (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其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
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他执政时,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宋徽宗时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人物生平
进士及第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廿三日(12月10日),苏颂在同安芦山堂(今同安城关)出生,他原籍福建同安县,父苏绅死葬润州,遂迁居丹徒。
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任南京留守推官时,留守欧阳修将政务委托给他时说:“你办事慎重稳妥,经过你看的文件我就放心了。”三年任满,正赶上父亲苏绅病逝。苏颂葬父京口,从此移居润州丹阳。
编校古籍
苏颂于皇祐五年(1053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
他侍奉祖母、母亲,供养姑姐妹及外族数十人,并及时给他们婚嫁。妻儿有时衣食不继,但大家相处融洽,亲密无间。宰相富弼称他为“古君子”。
至和元年(1054年),任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嘉祐四年(1059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
嘉祐八年(1063年),召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仁宗逝世,建陵墓,主管部门向各郡征收一时难得的物资。苏颂对他们说:“遗诏务从俭约,怎么可以强制下面交纳当地不出产的东西。”不久升为修起居注、知制诰。治平二年(1065年),迁三司度支判官。
出使辽国
治平四年(1067年),苏颂任辽朝使臣的伴送使。当苏颂一行行至恩州时,突遇驿馆起火。由于他遇事镇定,举措得当,没有发生混乱,辽朝使者也没有受到大的惊扰,因此很得英宗的赞赏。熙宁元年(1068年)他任贺辽太后生辰使,出使辽朝。熙宁二年(1069年)又任辽朝贺生辰伴使。熙宁十年(1077年)再任贺辽主生辰使。元丰五年(1082年)他又一次任辽贺正馆伴使。
苏颂十分注意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外交礼仪等,并向朝廷反映了辽的实际情况。
两次使辽,他写下《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记录出使的路线和所见所闻。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神宗命他编写一本与辽朝往来有关各种礼仪和文件程式的书籍。元丰六年(1083年)此书编成,神宗亲自赐名《鲁卫信录》,其中保存了大量宋辽间的交往史料。
任职朝中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苏颂任知制诰。次年,拜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刑院。
熙宁三年(1070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
苏颂在朝廷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
苏颂在朝廷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匿丧事件”。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他三次拒绝起草诏书,神宗愤怒地斥责说:“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于是将苏颂撤职。但苏颂几次拒绝草诏,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违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够破格提拔的标准,他“素无声称”,不能因偶有奏对称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边考察,果有奇谋硕画,再破格提拔也不迟。苏颂的这些意见是十分诚恳的。
苏颂在朝中任职的第三件事是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丰以前,官用来定品阶俸禄;职为殿阁、文学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宠。唯差遣为实职,可行使权力。这样造成了官称与实职不符,机构混乱,冗员过多等弊病。苏颂在这方面提过许多有益意见。
在《奏乞将常平仓等公事付逐路转运司其提举官改差充本司勾当公事》中,他提出把发放青苗钱的提举常平司归各路转运使管辖,这样,不致政出两门,使州县长官不知所从。这也是他为当时机构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议。
体恤百姓
熙宁四年(1071年),任婺州知州。熙宁六年(1073年),转亳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知应天府。
在淮南转运使任内,苏颂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灾民嗷嗷待哺的惨景,于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臣窃闻近日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今并淮诸郡,虽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价腾踊。万一将来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归业之期。坐食贵谷,便见所失。彼时须烦县官赈救,为惠差迟,则其敝益甚矣。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若物货之平,则莫若为粜给,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他不仅想到荒年中对灾民的赈济,而且想到赈救后物价如何保持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长远的。
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苏颂又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许诸色人收买请射,永为己业”。
苏颂关心民瘼,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苏颂因而知杭州。
熙宁十年(1077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
元丰元年(1078年),苏颂知开封府。次年,改知濠州。元丰三年(1080年),知沧州。
元丰四年(1081年),苏颂被召入朝,判尚书吏部兼详定官制。
元祐八年(1093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
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元丰四年(1081年)知沧州时,黄河泛滥。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险性,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臣窃见沧州东北有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地名黑龙港。……其西与御河破藏口及范桥镇相去不过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东注泊内。既满溢则由黑龙港以入海,其势甚易。”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
元祐执政
宋哲宗元祐初年,拜刑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兼侍读。
元祐五年(1090年),进尚书左丞。
元祐七年(109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
辞官去世
后上章辞位,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旋即出知扬州。转知河南,苏颂推辞没有就任,因年老请辞,以中太一宫使之职居京口。
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子少师职致仕。
苏颂所处的时代,朝中派系斗争席卷了整个政治舞台。他却能始终不立党援,不入派系,这正说明了他的坚定和稳健,也表明他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宋徽宗即位后,进拜苏颂为太子太保,累封为赵郡公。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庚辰(1101年6月18日),苏颂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徽宗为其辍朝二日,追赠司空。
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的诗词
- 次韵杨立之怀旧
- 尚书祠部郎中大理少卿邹公挽辞二首
- 又同敖侄韵
- 蜀公范景仁忠文公挽辞四首
- 太平守梅学士隔阔累年会遇京口喜道旧故特枉
- 邓圣求承旨叠贻佳句过有褒称无言不酬虽复牵
- 道元上人累示禅偈诗笔并诸贤赓唱见索鄙作因
- 宣仁圣烈皇后挽辞五首
- 和签判郡圃早梅
- 和胡完夫侍郎再次前韵见寄
- 夫人合春帖子四首
- 和宿牛山馆
-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挽辞三首
- 司徒侍中杜正献公挽辞五首
- 送句都官粹建阳
- 和林丘二君会程坦之家二诗
- 又自和
- 早行新馆道中
- 次韵韩康公和曾令绰范景仁喜五弟改知汝海见
-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
- 和胡俛学士游西池书事
- 再和
- 司徒侍中杜正献公挽辞五首
- 观文殿大学士刑部尚书赠左仆射兼侍中刘公挽
- 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华藏竹
- 次韵司徒富公耆年会诗
-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女郎台
- 送惟晤游庐山
- 和陆农师侍郎三和前韵
- 秦国太夫人挽辞二首
- 和安上弟游湖山诸寺二首
- 送郑无忌南归
- 和前三篇
- 再和三篇
- 和农师四和前韵仍有推奖鄙薄之句再次韵
-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
- 次韵孙莘老司谏见寄
- 行次塘堤
- 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
- 补和王深甫颍川西湖四篇·甘棠湖
- 送邵裔员外尉长洲
- 和土河馆遇小雪
- 同赋山寺郁李花
- 和安抚王临骐骥见寄
- 初至广平纪事言怀呈同事合使
- 国史龙图侍郎宋次道挽辞五首
- 夫人合春帖子四首
- 闻蛙
- 皇太妃合春帖子五首
- 又和春日对酒
- 方公说通直见示与小子京和答棋诗四篇因次本
- 七言二首奉答签判学士
- 元佑癸酉秋九月蒙恩补郡维扬十一月到治莅事
- 送周尹郎中守梓潼
- 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
- 次韵王都尉团练押赐高丽归使宴射赠馆伴舍人
- 次韵孔平仲学士详定次口占
-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
- 和诸君观画鬼拔河
- 某奉使过北都奉陪司徒侍中潞国公雅集堂宴会
-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
- 送王秀才出京
- 过摘星岭
- 太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
- 送僧务静还吴
- 观潮三首
- 皇帝初郊大礼庆成诗
- 次韵刘莘老学士惜别言怀兼呈次中察院二首
- 次韵晁美叔游山见奇
- 次韵兖弟忠懿王祠
- 胡人牧
- 次韵蒋颖叔金部游介亭望湖山二十四韵
- 次韵程公辟暮春
- 景德寺饮会丘思同作述怀诗兼纪一席之事见约
- 次韵钱塘周寺丞狱空
-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
- 广东转运张公挽辞二首
- 咏丘秘校山水枕屏
- 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三绝句
- 送王彦祖学士守毗陵
- 润守修撰见招与左丞王公大夫俞公东园集会宾
- 和丘与权秘校咏宝寄林成之进士
- 和欧阳永叔少师会老唱和诗三首·和汝阴侍读
- 宣仁圣烈皇后挽辞五首
- 和丁御史出郊雩祀夕雨初霁
- 尚书左丞赠开府仪同三司邓公挽辞三首
-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
- 奉陪府公赛雪桥公庙纪事兼呈粹幕诸君
- 中书侍郎赠银青光禄大夫傅钦之挽辞三首
- 和府推官冬菊
- 仆射文庄高公挽辞二首
- 和富公十二人中第二人绝句
- 和林乔年学士
- 中书令程文简挽辞三首
-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四望亭
- 次韵刁景纯学士将至郡见寄
- 过土河
- 补和王深甫颍川西湖四篇·明月舫
- 春日会饮怀丘思同林成之作四首·次林韵
- 再和三篇
- 次韵签判同登介亭
- 次韵和丹阳裴如晦学士寄示与蔡子直陈述古唱
- 送石舍人得告还蜀
- 致政少卿邵公挽辞三首
- 太平守梅学士隔阔累年会遇京口喜道旧故特枉
- 谢赐御书诗五言十二韵
- 和刘明仲都曹见别三首
- 宣仁圣烈皇后挽辞五首
- 七言送林次中南归
- 再次前韵
- 景纯学士文丈再录早年见庆嘉篇重用前韵奉和
- 送王广渊司门出守绛州
- 判秘阁何龙图赴职宴集诸公同赋诗以纪出入之
-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西溪
- 和仲巽山行
- 仆射文庄高公挽辞二首
- 和陈和叔秋寒
- 读杨文公集
- 大夫七弟有庆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韵和之
- 王侍郎挽辞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