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

属于::天文学家

贾逵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公元30年~101年),字景伯,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

贾逵勤学,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时称为“通儒”,永元三年,迁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

贾逵

人物生平

贾逵曾任侍中。汉明帝时,虚言谶语横行,忠言闭塞。学者和臣子时常因为进言而获罪。贾逵欲进忠言,虑及己身。于是,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与治今文经学的李育相辩难。献上所作《春秋左传解诂》、《国语解诂》,力斥术数谶纬之学。汉章帝时,屡次向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贾逵教授了许多得意弟子,其中有许慎、崔瑗等人。精通天文学,是天文学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

贾逵身高八尺二寸(189.42cm),人称“贾长头”,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个人作品

代表作有《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均已佚。清朝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爽《汉学堂丛书》均有辑本。另有入选课本的勤学故事,见“贾逵勤学”。

家庭成员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期梁王太傅

曾祖父:贾光,常山太守,汉宣帝时期从二千石升迁到常山太守。

父亲:贾徽,经学家,跟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兼学习《国语》、《周官》,跟从涂惮那裹学习《古文尚书》,跟从谢曼卿学习《毛诗》,撰写《左氏条例》二十一篇。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平陵贾徽,受学于谢曼卿。

主要功绩

天文学贡献

明确否定了冬至日日在牵初度的说法,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的发现做了准备。到晋代时,天文学家虞喜就明确指出了岁差,并初算了基本差值。

首次提出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七月,“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详见“黄道坐标系”“赤道坐标系”)

明确指出月球的运行速度为不等速。

即“月行有迟疾”,“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也就是最近点每九年运动一周,这实际上正是拱线运动造成的。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他还调整了四分历,详见“四分历”)

《贾逵论历》

逵论曰:“太初历冬至日在牵牛初者,牵牛中星也。古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牵牛八度。

案行事史官注,冬﹑夏至日常不及太初历五度,冬至日在斗十一度四分度之一。石氏星经曰:‘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于赤道,斗二十一度也。四分法与行事候注天度相应。尚书考灵曜‘斗二十二度,无余分,冬至在牵牛所起’。又编欣等据今日所在牵牛中星五度,于斗二十一度四分一,与考灵曜相近,即以明事。元和二年八月,诏书曰‘石不可离’,令两候,上得筭多者。太史令玄等候元和二年至永元元年,五岁中课日行及冬*(夏)*至斗十一度四分一,合古历建星考灵曜日所起,其星闲距度皆如石氏故事。他术以为冬至日在牵牛初者,自此遂黜也。”

逵论曰:“以太初历考汉元尽太初元年日*(朔)**[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日。以太初历考太初元年尽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历考建武元年尽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又以新历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天道参差不齐,必有余,余又有长短,不可以等齐。治历者方以七十六岁断之,则余分*(稍)**[消]*长,稍得一日。故易金火相革之卦象曰:‘君子以治历明时。’又曰:‘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言圣人必历象日月星辰,明数不可贯数千万岁,其闲必改更,先距求度数,取合日月星辰所在而已。

故求度数,取合日月星辰,有异世之术。太初历不能下通于今,新历不能上得汉元。一家历法必在三百年之闲。故谶文曰‘三百年斗历改宪’。汉兴,当用太初而不改,下至太初元年百二岁乃改。故其前有先晦一日合朔,下至成﹑哀,以二日为朔,故合朔多在晦,此其明效也。”

逵论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于今历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漤缩退行。于黄道,自得行度,不为变。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臣谨案:前对言冬至日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夏至日去极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极九十一度。

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夏’。五纪论‘日月循黄道,南至牵牛,北至东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为度,不与日月行同,其斗﹑牵牛﹑*[东井]*﹑舆鬼,赤道得十五,而黄道得十三度半;行东壁﹑奎﹑娄﹑轸﹑角﹑亢,赤道*(十)**[七]*度,黄道八度;或月行多而日月相去反少,谓之日漤。案黄道值牵牛,出赤道南二十五度,其直东井﹑舆鬼,出赤道北*[二十]*五度。赤道者为中天,去极俱九十度,非日月道,而以遥准度日月,失其实行故也。以今太史官候注考元和二年九月已来月行牵牛﹑东井四十九事,无行十一度者;行娄﹑角三十七事,无行十五六度者,如安言。问典星待诏姚崇﹑井毕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案甘露二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图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状,日月行至牵牛﹑东井,日过*[一]*度,月行十五度,至娄﹑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赤道使然,此前世所共知也。如言黄道有验,合天,日无前漤,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近,宜施用。上中多臣校。”案逵论,永元四年也。至十五年七月甲辰,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以角为十三度,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牵牛七,须女十一,虚十,危十六,营室十八,东壁十,奎十七,娄十二,胃十五,昴十二,毕十六,觜三,参八,东井三十,舆鬼四,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八,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史官以*(郭)**[部]*日月行,参弦望,虽密近而不为注日。仪,黄道与度转运,难以候,是以少循其事。

逵论曰:“又今史官推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率多不中,在于不知月行彁疾意。永平中,诏书令故太史待诏张隆以四分法署弦、望、月食加时。隆言能用易九、六、七、八*(支)**[爻]*知月行多少。今案隆所署多失。臣使隆逆推前手所署,不应,或异日,不中天乃益远,至十余度。梵、统以史官候注考校,月行当有彁疾,不必在牵牛、东井、娄、角之闲,又非所谓朓、侧匿,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凡九章,百七十一岁,复十一月合朔旦冬至,合春秋、三统九道终数,可以知合朔、弦、望、月食加时。据官注天度为分率,以其术法上考建武以来月食凡三十八事,差密近,有益,*(宣)**[宜]*课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