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陶
属于::广东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中堂风涌人。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刘福姚榜进士第三人。陈伯陶出身诗书门第。他的父亲陈铭皀是光绪五年解元,是个尊崇道家的文人。陈伯陶天生的敦厚笃实,很早就成熟了。6岁拜在陈闰甫的门下,秉承老师教诲,造诣更加深邃。10岁通读五经。就读于罗浮山酥醪书院。光绪元年,考中秀才。光绪五年,得乡里举荐,考取第一,成为解元。祖母、父亲先后去世,他不得不以教书养活一家人。光绪十五年,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参加会试中式。殿试御赐陈伯陶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十九年,陈伯陶出任云南乡试副考官。历充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等官职。授文渊阁校理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光绪二十年,甲午边陲事发。学士戴鸿慈会同馆数十人上奏,请起用忠义之士,陈伯陶在被荐举的人员中。光绪二十三年,出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两宫太后西出京都狩猎,陈伯陶随从扈驾前往。狩猎未结束而到达行在。众-提出启动变法之议,有的呈请设立上、下两议院。侍郎戴鸿慈向陈伯陶求问,陈伯陶回答说不如以会议政务处变通一下。于是,拟奏稿、列会议、纳群策;以重视人才、拆穿敌情、平息谪贬等向朝廷上疏。次年,陈伯陶等上奏关于日俄和成收复东三省事,交会议处。光绪二十八年,陈伯陶以编修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奏请:以求实学、正人心谕告各校有赏,提倡实业,言在学堂。赴日考察教育。回来后,在南京办学外文的方言学堂、暨南学堂。光绪三十四年七月,陈伯陶署任,江宁布政使。稽查出纳绌银九万两。这一年冬天,慈禧、光绪两宫晏驾。总督在湖北会操,安徽等省告警。众官束手无策,陈伯陶请通电,调提督张勋驻军下关,并扬言安徽之乱已平定,人心始安。
宣统元年,陈伯陶历充南书房行走,国史馆总纂官后,擢升江宁提学政,署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三月,入觐摄政王,陈伯陶请求告假修墓。不久,由广东总督代奏,陈伯陶开缺官职,归乡养亲。宣统三年,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侍奉0,避居九龙,终养母亲。此后,陈伯陶定居九龙,号真逸。民国二年,陈伯陶居在九龙官富场,署所居名作“瓜庐”。潜心著述。
民国十一年十月,陈伯陶等入京,祝贺宣统帝大婚礼。召对时,进言老子“慈”、“不敢为天下先”之说。宣统帝感叹,赏赐有加。以后发生东陵之变,陈伯陶涕泣为文,告海内外,奉劝轮回修身,以偿宿愿。撰写《老子格言略释及注疏》呈进。陈伯陶因病不治,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去世,享年76岁。墓葬于广州罗岗小金凤山。
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经济、地理等,著述颇丰。他所撰的《东莞县志》完成于九龙,历时六年,是部评价较高的县志。
著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且自序《荔庄诗》一卷,《荔庄文》二卷、《浮山志》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