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附一:四库提要辨证·六韬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四库提要辨证·六韬(节录) 余嘉锡 六韬六卷,旧本题周吕望撰。考《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彪、崔 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豹、、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何据。 嘉锡按:唐魏征《群书治要》卷三十一引《六韬》,其次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犬韬,唯未引豹韬耳。《后汉书·何进传》章怀太子注云:“《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郡斋读书志》卷十四云:“分文、武、龙、虎、豹、犬六目。”《玉海》卷百四十《兵法门》云:“《武经七书·太公六韬》:文韬一、武韬二、龙韬三、虎韬四、豹韬五、犬韬六。”…… 《汉书艺文志·兵家》不著录,唯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三国志·先主传注》 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 《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吕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 按《淮南子·精神训》云:“故通许由之义,而《金縢》《豹韬》废矣。”注云“《金縢》《豹韬》,周公太公阴谋图王之书也。”明指《豹韬》为太公作,盖即今《六韬》中之一篇。《后汉书·何进传》云:“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又《徐璆传》及《左雄传》注并引谢承书曰:“淑字伯进,善诵《太公六韬》。”是则《六韬》之书,已盛行于后汉,不始于三国。且皆以为太公所作,亦不始于陆德明。《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曰:“权谓蒙及蒋钦曰:孤少时,历《》《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此亦在先主遗诏之前,《提要》亦未之引也。孙权言省诸家兵书,大有所益。即指《孙子》《六韬》,与先主言益人意智语意相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其必有以取之矣。《淮南》以《豹韬》与《金縢》并言,《金縢》既记周公之事,则《豹韬》亦必托始周初。高诱以为太公所作,其言必有所受之,初非曲说。《淮南》独举《豹韬》,不云《六韬》者,古书本自单篇别行,以《豹韬》中多阴谋,故取以与《金縢》为对也。再征之于《庄子》之《金版六弢》,则其名之所从来甚远,更不始于后汉。《汉志》著道家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而无《六韬》之名。盖《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老子》不名《道德经》 , 《淮南》不名《鸿烈》,《蒯子》不名《隽永》,故太公之书不名《六韬》《阴谋》《金匮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汉志》又有一例,则以人类书,不以书类人。太公之二百三十七篇,分为《谋》《言》《兵》,犹之刘向所序六十七篇,分为《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分为《太玄》《法言》《乐》《箴》也。此三人著作,尚为纪载极详者,其他则多合为一家,并不分著。如陆贾之二十三篇,其中有十二篇为《新语》,明见于本传,而志不载其名。况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见于著录矣。以《六韬》不著录,疑其非汉时书,则《新语》亦不著录,使其不见于本传,亦将谓陆贾本无此书乎?《汉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下班固自注云:“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是太公之书有后人增加之文,班固已明言之。班云近世,则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汉。其间有避“正殿”之语,“将军”之号,固不足怪。特是《六弢》《豹韬》之名,见于《庄子》《淮南》,则是战国秦汉之间本有其书,汉人仅有所附益,而非纯出于伪造。周秦诸子,类非一人之手笔,此乃古书之通例,又不独《六韬》为然,至于《汉志》儒家之《周史六韬》,班固既明著为惠襄时人,又云孔子问焉,则其人必非太公,其书亦必非兵家之《六韬》,师古之言,显为附会。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四云:“按今《六韬》乃文王武王问太公兵战之事,而此列之儒家,则非今之《六韬》也。六乃大字之误,《人表》有周史大 。古字书无 字,《篇》《韵》始有之,当为?字之误。庄子则阳篇仲尼问于太史大?,盖即其人,此乃其所著书,故班氏有孔子问焉之说。颜以为《太公六韬》误矣。今之《六韬》,当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内。”其所考证,极为真确,真不刊之说也。…… 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敌之符长九寸,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尤为鄙陋,殆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淡,浅驳无可使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代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按《六韬》之书,传之自古,远有端绪,已具见于前。提要所疑为非汉时旧本者,实无强有力之证据。此节所言,虽亦未尝无理,然此乃纯驳之说,而非真伪之说也。古人著书,不皆精粹,浅陋之处,固所时有。九流百家,所出既异,故操术不同。宋明人读书,好以当时理学家言时非古人,尤非通方之论。此书实是汉时旧本,非后世所能依托,特惜其为后人妄有删削,遂致残缺不完耳。唐人自杜佑《通典》以下,谈兵之书,引用是书者至夥,又不待宋元丰时颁之武学,始知其来已久也。孙星衍作六韬序,深信其为古书,然必以为即儒家之《周史六弢》,牵强附会,转不能自圆其说,故详考之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