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刘墉这个人吗?刘墉为什么被人称为“刘罗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5-25 属于:历史故事


  被民间称为"宰相刘罗锅"的刘墉,在电视剧中与和珅斗智斗勇,看的观众捧腹大笑,为他的大智若愚,拍手称赞。电视剧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得到观众极大喜爱的人,在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吗?对于这个问题,持肯定答案,就像历史上确有和珅一样,历史上也的确有"刘罗锅"这个人。刘墉,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字崇如,号石庵。公元1719年,刘墉出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刘墉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刘墉精于书法,尤擅小楷,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三人共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他的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浑厚敦实。世人评价其为"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小楷更是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气度。在与纪晓岚交好期间,因纪晓岚书法不及他,常让他帮其写。后来纪晓岚死后,还将以前,纪晓岚极为喜欢的诗句写下来赠作。诗句为:"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

  良好的出身,带来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成就,还有仕途上的顺利。在别人还在一步步,科考出头时,刘墉便可受父亲恩荫,获得举人身份。乾隆十六年,凭借这个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说到考中进士,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六年,刘墉参加进士试。在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的卷子本来位列为第一。但不幸的是,这年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而刘墉由于出身相门,于是被乾隆移到了第二位,就这样与状元失之交臂。

  随后刘墉任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调任陕西按察使,复任江苏学政,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升任湖南巡抚,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最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一个宰相。"宰相刘罗锅"的称号,有一半源于此。刘墉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很得老百姓爱戴。

  对于"宰相刘罗锅"的外号,历来有两个说法。

  刘墉长的很高,本来应该挺拔如松,但是因为常年伏案学习,所以落了个驼背的习惯。不过刘墉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而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符合这四字者,便可过关。而"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若是符合,便会落选。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墉应该还不是个"罗锅"。如此原由就偏向第二个了,那就是年老之后的事了。

  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个时候的刘墉已经年届80岁,因为身体原因,驼背弯腰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嘉庆帝的笑称,而使得刘墉得了这么一个外号。

  看两个原因,小编认为第二种较为可靠。若是第一种,存在很多的争议之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