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人物评价 叶名琛的为官之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5-24 属于:将相故事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后世对其评价大多都是反面的,认为他是误国之人,但也有少许称赞之语。

  "粤人憾其误国,为之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这是史书对叶名琛的记载,看其中"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叶名琛对待英国人的态度,时人称之为"六不政策",而叶名琛也被时人讥讽为"六不总督"。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当时弃国而逃的咸丰帝,对叶名琛的讥讽,但实际上是其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将战败的所有罪责都推脱给叶名琛,让他成为自己的替罪。"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正规军正在讨伐洪兵,非正规兵由于无薪可支,多数已经解散。而且当时中国的武器根本就不能与英国先进的武器相比,就算战了也如不战一般,只是给英军送人头的。就好比当初的八里桥战役,清军对战敌军一般,四千骑兵无一存活,而敌军却一人未伤。还未冲锋至敌人面前,就已经被火枪射了个穿。

  "不和",是的,一直不和;"不守",其实是守了的,在英军真正发动全面进攻之前,叶名琛就已经做了布置。不过所有的布置,在英军的火炮面前,薄如蝉翼。"不死",哪里没有死呢?最终被俘虏之后,以自己的性命偿还给了自己的祖国。"不降",的确未降,可以说是至死未降。"不走",是的,没有走,更准确地说,是不能走。

  叶名琛在海外因为拒绝吃外国食物,而最终饿死之后,时人作了一副挽联。"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足见当时,还是有人理解叶名琛的。

  而远在俄国的克思,更是对此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对叶名琛的所作所为,极为赞赏。在处理挂着英国牌照,实际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海盗方面。叶名琛彬彬有礼,但是态度却极为坚决。坚持将海盗羁押,因此受到了来自英国的质疑。在西方舆论对叶名琛的一片谴责声中,只有马克思赞扬了叶名琛。他说:" 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了。" 马克思还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 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 他说, 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礼,"中国官吏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

  《清史稿》称:" 名琛性木, 勤吏事, 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拒英人入城被殊眷, 因狃於前事, 颇自负, 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 略书数字答之, 或竟不答。"叶名琛此人是真正的适合当官的人,从他能让自己在晚清如此动荡的时局中,一路升至两广总督,同时在这个位置上稳居七八年就可以看出。在没有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叶名琛甚至是咸丰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时常对其称赞不已。

  叶名琛为官,有功绝对要表现出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叶名琛随当时的两广总督一同抗击太平军。在上报朝廷的诏书中,屡屡都会将自己的名字属上。如此皇帝在阅读总督的奏报之时,看见他的名字,也不会忘了他的功劳。

  善于揣摩上层意思,同时专注政绩。叶名琛知道,"反贼"绝不可能轻易消除反心。所以要严格的对待犯人,并且给其他有凡心的人做出威慑。所以当时他每次俘虏了起义军之后,绝对会处以绞刑。判处死刑的菜市口,每天都会有七八百个人被斩首,最多的一次接近一千人。而他的做法,极对咸丰帝胃口,所以对于叶名琛极为信任,让其做了两广总督,且能待七八年之久。
 

分享到: